摘 要:《涉江》的各段尽管有不同的风格特色,但全诗是和谐的,统一的,贯穿全诗的是强烈的浪漫主义激情和屈原那奇雄倔强而又孤独的形象。这形象以他丰富而特异的个性,反映了一切地主阶级的改革家光辉而又不幸的命运。这形象是个别的,又是阶级性的,是历史的,又是哲理性的。因而,它是典型的,它具有无可估量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屈原 《涉江》 艺术特色
《涉江》的艺术成就在《九章》中是比较突出的,这不仅因为它塑造了一个奇伟的诗人形象,同时在写景抒情上都达到了完美的和谐。全诗随着诗人感情的奔驰,忽而高歌,忽而低吟,忽而缠绵,忽而激怒,波澜起伏,摇曳多姿。全诗分为五段,每段都有自己鲜明的意境和特色。诗一开始,诗人通过对自己衣着行动的描写,把我们带到一个幻想的境界。诗人戴着高高的帽子,穿着奇异的衣服,佩着长长的宝剑,驾着青龙和白龙,与大舜遨游于瑶圃,同登上昆仑山顶,用玉树的花朵来充饥。诗人胸怀博大,灵魂高洁,他高驰不顾、蔑视权贵。至此,一个伟大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这里诗人采用夸张的手法,虚构的境界,成功地塑造了这个光辉的艺术形象,虽然夸张,却并不失真,反而更加真切地突出了诗人高尚的精神品质。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诗人的这种浪漫主义植根于深厚的现实生活,从而也就能创造出高于现实而又不脱离现实的动人形象。第一段的前半部,在形象的描写上是细致的,鲜明的,在诗的情感上是强烈的,在音调上是高亢的。这可说是全诗的最高峰。乐曲一开始,诗人就把音调定得这么高,让人们听到了铿锵的声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就在第一段的后半部,也就是最后二句,诗人由高亢的调子转入低沉的呻吟,也就是从幻想的境界转到了人间。现实是异常险恶的,因为诗人坚持他进步的思想,坚持他的道德修养,终于被迫离开了故土,南渡长江和湘江,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生活。就在这一段里,诗人采用了虚写与实写的手法,概括自己的生平,诉说自己高尚的理想、贞洁的情操以及在混乱污浊的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从而说明这一次涉江南行的原因。
第二段写诗人涉江南行,颠沛流离的处境和心境。这时,诗人对故乡眷恋的心情是沉重的,诗人的情感是缠绵的。这时,我们好像听到了诗人痛楚的心声,看到了诗人眷恋故土,一步一回头的神态。无论是坐车,还是乘船,都缓缓不前,真切反映了诗人的留恋乡土的心情。这一切是诗人通过对旅途景物的描写来实现的。在写景中,寄寓了诗人深切的感情,好像连自然景物也懂得诗人的心情,不愿很快地离开故土一样。“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就非常形象地把诗人的心情传达出来,同时,诗人对沿途景物的描写也是非常真切的。诗人一会儿坐车,一会儿坐船,一会儿停留,一会儿行进,真是一幕一幕,历历若现,清代学者蒋骥评价为“水陆所历,步步生衰”。
第三段,一个“高山蔽日,树木参天,阴云密布,猿狖出没”的画面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仿佛在《山鬼》中见到过相似的画面,但那里还有一层神秘飘渺的帷幕遮掩着,这里则是穷山荒岭,杳无人烟的现实环境,是年纪衰老的诗人被迫流放的地方。诗人抓住了具有特征的事物,用高度概括的艺术之笔,从寥寥数语中刻画出深山密林,嵚崎幽邃的环境,真所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这一段景物描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但我们必须看到这里的写景是为抒情而写。
第四段,流放生活使诗人窒息得喘不过气来,诗人追述了前辈贤人的悲惨遭遇之后,又马上振作起来,他看到忠贤被害,历代皆然,因此不必忧伤痛苦,只要像先贤们一样,完成自己的高尚品格就行了。全诗到此笔锋一转,伸展到远古时代,诗人历数了前贤的遭遇,寄括了满腹的情怀,重申了自己的志向。
最后,诗人以简短的句式,概括地画出一幅混乱的楚国图景,诗人在这里充分运用比兴手法,逼真地描绘了小人们的群像,将他们像乌鸦、麻雀一样唧唧喳喳地陷害忠良的丑相,描绘得惟妙惟肖。这一描绘,既反映了诗人的不幸、失望与悲哀,也表达了诗人对整个统治集团的不满与愤怒。所以诗的最后一句“忽而吾将行兮”,就显得格外的沉痛与郁愤。
《涉江》的各段尽管有不同的风格特色,但全诗是和谐的,统一的,贯穿全诗的是强烈的浪漫主义激情和屈原那奇雄倔强而又孤独的形象。这形象以屈原丰富而特异的个性,反映了一切地主阶级的改革家光辉而又不幸的命运。这形象是个别的,又是阶级性的,是历史的,又是哲理性的。因而,它是典型的,它具有无可估量的美学价值,这就是《涉江》的艺术成就之所在。
(张亚 河南省平顶山市工业学校 46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