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稿) 强调“教学过程要注重指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 还强调了语文课在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培养思想道德品质,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等方面的作用。这些其实就是所谓的语文教学的素质观,语文教学完全可以结合本身的特点与规律,对学生进行上述综合素质的培养。
而咏物散文因其形散意丰、文笔精粹、思哲丰厚更凸显了新语文教学知识性与人文性并重的理念,所以近几年颇受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视,在课本与课外阅读中经常会有所涉及。例如七年级上册教材里已出现了《紫藤萝瀑布》《行道树》《蝉》等多篇咏物散文。但初一的学生阅读起来却深感困惑,没有思路,缺少方法。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满足于就课讲课,不求阅读方法和规律的体现,必然会导致教和学的双重迷茫。因此很需要探索一条简捷有效的教学路子,给学生找一把解读文本的“钥匙”。
咏物散文注重咏物抒怀,即托物言志;它是通过对某一事物的具体描述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志向的一类文体。它的构思规律表现在:每篇短文的成文思路均由此及彼——先写“物”,再由物及人、由物及理、由物及情;几乎所有的短文都是借物写人,都是为了表现人——表现人的成长、表现人的品格、表现人的追求、表现对人生的理解。行文过程中往往采用托物言志、对比、欲扬先抑、衬托等手法彰显主题。
从咏物散文构思特点和写作意图着手,阅读时可以先抽取到一条有力的“藤蔓”,然后顺“藤”定可摸到“瓜”——这条得力的“藤”就是文章中对于“物”的细致描写。
对事物的具体描写是 “托物”之“因”,是引发相关感悟即“言志”的前提,阅读教学时从咏物散文中的描写性语句入手,便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将课堂阅读触角逐一延伸及主题理解、手法品析、语言赏味等诸方面;使课堂上审美性教学和方法性教学兼备。郑板桥的“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恰好体现了我们阅读教学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一、方法性指导“删繁就简”
阅读教学中化繁为简、抽丝剥茧的指导方法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阅读规律,故而备受青睐。而咏物散文直接从描写入手来解读文章,恰可以筛除许多阅读中的旁文繁节,而能快速有效地进入主题。
教学中先让学生速读课文,圈划出文中相关的描写语句——在咏物散文中作者往往会从多种感官角度来细致描写事物的形、色、香、声等诸多特点,同时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来形象生动地表现事物,使事物形神兼备,以此折射出事物的内在精神特质;而这些描写,正是通往主旨的源头。找到相关的描写后,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进而整合归纳,透过“现象”抓“本质”,提炼出事物的内在特质。提炼时一定要力求由外在特征上升到精神品格,因为这才是作者咏物的真正意图所在。
准确把握了“物”的品格特征,我们便可以很自信地从物的特征中推导出作者的“志”——思想感情。一般来说,咏物散文的“志”,往往是歌咏“物”所象征的人或精神。咏物散文的主旨或隐晦含蓄或明了直白,但只要把握住描写中的事物特质,便容易拨云见日。
下面以七年级(上)《新课堂语文课外阅读》中的《窗前的洋槐》一文的教学为例,加以说明:
(一)从文中找出描写洋槐的语句:
1.这棵洋槐还光秃秃灰蒙蒙一副冬天的面孔,几根枯枝很顽固地张扬着。2.一股熟悉的甜丝丝的清香流动在室内。3.不知什么时候爆出了黄豆般大小的花苞,一层淡绿也呈现在它的枝头上。4.我喜欢沾满晨露的洋槐花,一串串白葡萄般摇曳在晨风中,在我心中如风铃撞出玉佩的丁当。5.夏天绿得流汁的槐叶华盖般为我遮挡骄阳烈日。6.秋天,叶子色彩斑斓,使窗前像一幅生动的画。
(二)洋槐的精神特质归纳整合成以下三点:
1.顽强淡定2.充满生机活力3.默默奉献,给予他人
(三)由“物”导出“志”:
在困境时不抱怨 、不自弃,坚守信念,顽强淡定,定会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这样整个课堂主要环节可以提炼为“美图导入——速读抓描写——配图朗读描写语段——语言小赏析(把握修辞、情感、遣词、多视角写物等特点)——事物特征整合归纳(外在到内在;延及写作手法)——主题探究——拓展延伸”。
理清文脉、领会咏物散文主旨的同时,典型的写作手法如对比、烘托、欲扬先抑等可以因势利导穿插在授课过程中。如《窗前的洋槐》运用的欲扬先抑手法可以在寻找描写性语言的同时体会理解,而语言赏析的教学目标也可以在描写语句的理解过程中穿插完成。这样在解读上删繁就简,整堂课显得线索明析,结构简洁,重难点突出。因此,抓住描写句段展开教学,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一种值得尝试的咏物散文的教学思路。
二、审美性教学“标新立异”
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这样定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在此基础上,还要尽可能地发挥语文课在育人上的功能,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篇优秀的咏物散文,行文中的描写犹如一把梳子,跟着它能从发根走到发梢,意味深远,耐人寻味。它能通过文字的触动,迸发你的灵感,激发你的想象力,使你进入想象的空间,让你为之哭、为之笑;会让你通其意,明其理,悟其涵。通过抓描写性的语句,更容易抓住美,抓住文章的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它亦如一把钥匙,带领大家走进最美丽的空间,感触最真实的情感。因此,研究它的审美教学价值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篇优秀的咏物散文,“物”的分量举足轻重。正是因为对“物”细致入微的观察描写,才会有“志”的感触抒怀。实际教学中,整体感知课文无需老师太多的讲解。让学生自己朗读,让他自己去寻“宝”——找出相关的描写性语句,谈谈自己的初步感知,亦能引起他们的浮想,获得初步美学体验。例如:《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被服前的紫藤萝吸引,留在紫藤萝瀑布前驻足徘徊。那是怎样的紫藤萝呢?试着让学生找出描写紫藤萝的语句来。再如《贝壳》一文中,作者在无意中捡到了一枚小小的贝壳,便对它产生了联想,对于生命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学生通过朗读能够找出来,“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然而它又不仅仅是因为外在美,更是因为内在美才引起了作者的思考。“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通过细致的描写,感悟到生命尽管短暂却也应该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初步美学体验由此诞生。
若是通过分析景物描写仅仅了解了这是什么样的景物,这样的学习未免也太肤浅了些。在咏物散文中,作者的景物描写不是单纯的写景,而是通过对景致的描写抒发情怀,寄托情思。赏析精彩的描写性的句子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用慧眼去鉴“宝”,透过细致入微的描写,细心朗读,品味其意境美,把握主题。王国维说过,“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所谓意境,就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或自然画面与作者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紫藤萝瀑布》中这样描写:“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文笔非常细腻柔顺。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比作瀑布,显得气势非凡,灿烂辉煌。“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在作者的笔下,紫藤萝花是这样的可爱与顽皮,亮丽玲珑,剔透动感又富有情趣,作者的欣喜之意流露其中。“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白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是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用了帆与船舱的比喻细致地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生机勃勃,惹人喜爱,喜悦之情再次跃然纸上。这种意境,展现在读者脑海中,令人忍俊不禁,仿佛紫藤萝触手可及。你看:“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想起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通感修辞的运用,将人的各种感觉器官融合在一起,我们都要为之陶醉了。谁不说紫藤萝美,谁不说紫藤萝生命力强?
此时回忆到十多年前的那棵紫藤萝,“依傍着一株枯槐”,“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一种情感的强烈落差便形成。若是没有这么细致的描写,我们如何跟着作者一起感悟生命?细细咀嚼,意味深长。联系自身,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既是无止境的,又何必伤感呢?我们也似乎跟着作者一起释怀了,也加快了脚步向前走去。
如何能将这种外在的描写转化为内在的心灵触角呢?那就是要将寻到的宝物与鉴到的宝物收藏起来,细细品读体味这些精美的描写语句,以更好地把握主题。依然以《紫藤萝瀑布》为例,徘徊之际,看到了具有璀璨生命力的紫藤萝;驻足之际,回想到了家门前的那棵树。同样是紫藤萝,却有着不同的命运。在学生再次品味朗读的时候,加点颜色,投入感情,播放背景音乐,展示“辉煌的淡紫色的紫藤萝”“盘虬卧龙般的枝干”等相关的图片,以增强听觉与视觉效果,使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紧紧环绕在一起。这样一来,有感情的朗读,通过图片的明暗对比,加之语言文字精彩的描写,在阅读中品味、想象,从而丰富意境,达到帮助理解主题的作用,学生也就能在情感上与作者达成共鸣。
综上所述,可见描写中有真情,描写中有真味。把握咏物散文中的描写性语句,在课堂中,教师发挥才智创造意境美,让学生在浓郁的文学美中更好地感悟人生真谛。
(王忠琳,徐晓菲 山东省青岛65中 26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