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1期 ID: 148077

[ 施香春 文选 ]   

对散文诗《尼姑》的浅释与鉴赏

◇ 施香春

  散文诗《尼姑》,作者川梅,其文如下:
  她去下山背水,一只狼跟来,一个过路的猎人救了她。
  猎人的目光年轻英俊,她低下了绯红的羞涩,她抬起头时,猎人的风采已经走远了。
  她天天下山背水,有几次踏上那条小路,又回了头。
  她怕:
  她的青春枯萎成了一堆土坟,坟上长出一丛丛杜鹃,妍妍的季节一到,就热烈地开。
  许多年后,已经苍老的猎人路过这里,看见坟上的杜鹃花向他微笑。
  他站了好久,他没有采那花,他不知坟上的杜鹃花为什么这样红。
  上面的散文诗,文笔清新畅达、简洁明快。看似一篇朴素的作品,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反映了当时社会浓重的宗教观念和封建色彩,堪可细细品味。
  此散文诗,融散文与诗的特点于一炉。作为散文,“散文不散,精心锤炼,生动活泼,亲切耐爱”。单就其艺术形式而言,使人读之渐入佳境:心中有“人”,笔下有“情”,文中有“诗”,辞中有“采”,在“身后挖掘”的“情感记忆”中凝聚、升华,呈现出“删繁就简三秋树”的精炼和“腹有读书气自华”的流韵。作为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怨”。它反映了一个深刻而又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根深蒂固的佛道观念使人的自然人性受到严重压制。同时它又是充满情感的,它又体现了“诗言志”的创作倾向。
  提起“诗言志”,这则散文诗达到了主题思想的升华,是一个成功之作。一部作品能否成功,首先在于它所反映的主题思想。这则散文诗是一个悲剧性的作品。它反映了封建社会黑暗与邪恶的一面,特别是宗教观念下人性的解放问题。在宗教观念中,做和尚的不能有“七情六欲”,尼姑更是如此,特别对于爱情的追求。这与她们的宗教主张、看破红尘的“出世”观念、讲求“静心”“修身”“净洁”的境界是分不开的。这些消极避世的思想观念,尤如利剑的影子遮住了她们追求爱情的双眼。
  由于中国的悲剧观念,文学作品中的悲剧人物往往以被动受难、善良而柔弱的女性为多,以此来突出令人泣下的悲情感。这首散文诗就是一出“令人酸鼻”的悲剧。我们知道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碧蓝轻轻花盛开,粉蝶双双久徘徊,千古传诵深深的爱,山伯永恋祝英台……”,他们贞洁的爱是被封建礼教抹杀的。而这位尼姑的悲苦离去,则是宗教异化和封建传统观念双重压迫的结果。
  作为悲剧的散文诗《尼姑》,其主人公尼姑面对现实的人生,没有像“产儿的狮子”美狄亚那样发出惊天动地的吼声,她柔弱得“莫过涧溪水”。她想追求自由、光明、幸福而又不敢反抗,无法反抗,最终“白头而去”,到死也未说出内心的一份难言之苦。刻骨铭心的爱只能默默藏于心底,由此产生了悲剧性的结局。而这种悲剧性来源于当时社会生活中新旧力量之间的矛盾冲突。在这矛盾冲突中,她只有“抱香枝上老”,寿终于庵中,怀着难言的心情离开悲惨的世界。
  尼姑与猎人的邂逅,可谓萍水相逢。勇敢、善良而又英俊年轻的猎人救了她——一位漂亮又羞怯的尼姑。在猎人面前,她怎样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感激之情呢?她无言,她沉默下来,羞涩的……。当时的她,犹如一只无声的蜘蛛,正在心的角落里结网;而她作为“令世界上最优秀的建筑师也感到惭愧”的蜘蛛,织的网是那样的紧张而又慌乱,可谓矛盾的交织。
  后来,她“有几次踏上那条小路”,勇敢而又充满激情地踏上那条小路,怀着莫名的期盼和难言的心思。然而,“她怕”,她“又回了头”。她想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自己的生活,但回望深山中的尼姑庵,她的心中隐隐作痛:矛盾、苦涩、希冀……交织在一起,使她不得不却步。她怕,她的确怕……年复一年,青春渐渐枯萎。一切都毫无办法,对她来说,只好听命于命运的裁决,这不是宿命,而是无法超越的客观现实。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的合理和美好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者实现。她作为曾经生活在世间的一个生命,却无声无息地离去了。
  她(尼姑)的离去,是一个悲剧的演出,但这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宿命的安排,而是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造成的。她怀着一种真正美好的感情,像酒一样,在心的酒坛里藏了好久好久,味道变得愈加醇美。她在生命的煎熬中强大起来,她长成了一株杜鹃,这杜鹃在一抔黄土上顽强地生长起来。她犹如泣血杜鹃“净洗浓妆为阿谁?子规声里劝人归。百花落尽啼无尽,更向乱峰深处啼”。然而,许多年后,“猎人路过唯看花,此心能有几人知?”在“竟日残莺伴冢啼,路过只见杜鹃红”的凄切肃杀的深山中,已经苍老的猎人看见:一朵杜鹃,遍体娇红美艳,而吐露芬芳为了谁,又为谁百折不回?……这不禁使我们发出人生慨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在不断地失去自己最珍贵的东西。生活永远是美好的,人的痛苦却时时发生。
  这首散文诗的一大特色是“蕴藉含蓄,意在言外”(《蚕尾续文》)。诗中“她低下了绯红的羞涩”“又回了头”“坟上的杜鹃花向他微笑”“她不知坟上的杜鹃花为什么这样红”等语句简洁含蓄、意味无穷。清代的诗评家叶燮在《原诗·内篇下》中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指同旨——自注)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而此散文诗浓郁着悲煞沧桑的气氛,浓重而又深沉。由此,笔者想到了崔珏为李商隐的感伤:“盛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哭李商隐》)而在这儿笔者也想为这位尼姑抱不平:“盛载春心浓而醇,天下谁人知其心。”
  欣赏完此散文诗,分析完其主题思想,使我们产生背负的沉重感。然而,我们不生活在那个时代,并且只是一个渺小的普通人。而此尼姑“清清静静深山中,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背水去,昧昧昏昏白了头”的故事也真令人无尽伤感。尼姑与猎人的偶逢——“萍踪絮迹,终是脚后之尘,却不易忘,是因为情感的根扎得深,兴许还能得到泪雨的浸润,坟头就会绽出绿叶相扶的杜鹃花。”几经沧桑的猎人路过这里,虽然“花前易生情,月下多知心”,但是,他默视了许久,他不知“何处结同心,西坡松柏下”,更不知“坟上的杜鹃花为什么这样红”,好凄凉!好悲惨!——它给猎人留下的只是一个无人回答的谜。在这小小的新坟上,“一面是埋藏,一面也是留恋”。
  此散文诗堪称一篇上乘佳作,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又有其深刻的思想主题,达到了“言志”、“缘情”的合一。它反映了当时宗教观念的根深蒂固,给人类的精神上造成了不可逾越的鸿沟。读之思之,我们不禁陷入了沉思……
  (施香春 山东省胶州市第二中学 266326)

对散文诗《尼姑》的浅释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