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1期 ID: 148114

[ 孙彩惠 文选 ]   

基于语料库的高考字形偏误分析

◇ 孙彩惠

  字形辨析题在高考语文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识记现代汉字字形这一考点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辨识常见常用现代汉语用字的能力;二是正确书写汉字,包括不写错字、别字、不写繁体字、非规范的简化字等。从整体上看,高考试题静态考查字形识记的题多在第Ⅰ卷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动态考查字形识记的题多在第Ⅱ卷以文言文翻译、名句名篇的默写以及作文等题型出现。后者难度相对较大。
  近年来特别重视考查社会生活中常见、常用、常练却仍极易出错的汉字的字形掌握,这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导向性。如,2008年的19套试题全部考查了默写,共考查了891个汉字,其中《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有846个,占考查总数的94.95%;通用字表外的字有1个,仅占总数的0.11%。2007年的18套高考试题中所考查的名句名篇中需要书写的658个汉字中,《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有623个,占总数的94.68%;通用字表外的有2个,也仅占总数的0.30%。
  
  一、字形偏误的认定
  
  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又称错误分析,是指将学生学习过程中所犯的常见错误搜集起来,从语言结构的角度进行归纳分类,总结发现学习者产生偏误的规律,包括偏误的类型和偏误产生的原因等。
  字形偏误是指学生在识记字音字形过程及结果中,由于未能充分理解、吸收和记忆而出现的与汉语言规范不相吻合的错例。简单地讲,就是因识记、运用字形失范产生的错误。其有多方面的表现、类型、原因和认定标准。本文所研究的高考字形偏误,是指高中学生对高考试卷中字形知识识记和书面表达即答题中理解和运用字形知识时出现的错误。这里要探究的是识记和书写汉字时,在字形上出现的错误。
  
  二、偏误类型
  
  高中生典型的错字(自造字)现象已呈递减趋势。但高中各年级学生仍有书写笔画不规范的现象,如将“天”写成了“无”、“扔”右边的部件横折折弯勾写成横折勾等。随着学龄的增长,此种偏误数量在语料库中的占比已经不大。笔者在本节下文中,将根据语料库资料分析和偏误形成基础,主要分析如下四种偏误表现:
  (一)音近字偏误
  音近字指字形、字义不同而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如,“在-再”、“鹊-雀”、“井-阱”、“嬴-赢”、“必须-必需”、“竭泽而渔-竭泽而鱼”等。这类字虽然相近或相同,但在意义上大多是不能互相替代的,在使用上如果不注意,就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从而形成别字。这类字难以根据字面意义辨别,出错的几率最高,也是高考字形考查中占比最大的偏误。
  结合汉字的形、义,音近字偏误包括三种情形(括号中为别字):
  (1)音同形异字偏误。如:针砭时弊(贬)、反映意见(应)、滥竽(芋)充数等。
  (2)音同形近字偏误。如:松弛(驰)、赔偿(尝)、并行不悖(背)等。
  (3)音同义近字偏误。这类字数量不是很多,但因在语义上有些相似,使用中非常容易出错,判断也很困难。如:再接再厉(励)、认罪伏法(服)、无耻谰言(滥)”等。音同义近,极易混淆错用等。
  (二)形近字偏误
  形近字是指几个字形结构相近,细微处略有差别的字,如“湍、揣、遄、喘、瑞、端”等。
  极易混淆的形近字大致可分为五种情况:一是音同形近,如“食不果腹”误为“食不裹腹”;二是形近音异,如,“粗犷”误为“粗旷”;三是形近义异,如“凑合”误为“凑和”,“针砭”误为”针贬”;四是不明典故,如“黄粱美梦”误为“黄梁美梦”,不知道“黄粱”指的是做饭的小米;五是忽视语词的固定搭配,如“重叠”误为“重迭”。
  (三)义近字偏误
  义近字致误,主要是一些语意相近或相通的字或由这些字构成的复词因使用场合不同或使用不准确形成错误。义近字致误是由汉语字词构成的特点决定的。7000多个汉字要构造几十万个词,所以汉字只能一字多义。大多数汉字都含有多个义项,如果将具有某个相同义项的两个词相互替代使用于不同义项的语言环境,就会形成义近字混淆致误的错误。如,“好高骛远”误为“好高鹜远”,“凑合”误为“凑和”,“贻笑大方”误为“遗笑大方”,“唉声叹气”误为“哀声叹气”,“竭泽而渔”误为“竭泽而鱼”等。
  (四)字词(主要是成语)固定搭配偏误
  汉字不是孤立使用的,而是要与其具体的使用语境相结合。有些字单用或在其构成的大部分词语中一般不会产生偏误,但在某些成语、习用语或固定结构中却常被用错。例如:成语“谈笑风生”意为有说有笑,兴致高。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生”在这里用来形容人的状态,而非表示自然界的风声,若以为是声音的“声”即发生偏误。
  很多成语中的偏误均可以看做固定搭配偏误性质,但也可归结于因字音字形识记错误而导致的偏误。如,英雄倍出(辈)、半途而费(废)、哀声叹气(唉)、五色斑澜(斓)、火山暴发(爆)、卑恭曲膝(躬屈)等。
  
  三、高中学生字形偏误的现状与语料统计
  
  比照高考试卷中的字形考查规律,笔者对语料库中的高一、高二学生的字形偏误资料做了筛选统计分析,主要的偏误特征如下:
  1.偏误的主要类型(详见表一)
  (1)形近字误用(高一标注为A1,高二标注为A2)。
  (2)同(近)音误用(高一标注为B1,高二标注为B2)。
  (3)同音义近偏误误用(高一标注为C1,高二标注为C2)。
  (4)其他情形的误用(错字,下同)(高一标注为D1,高二标注为D2)。
  具体包括:错字(生造词等),义近字偏误,音、义相近字偏误,形、义相近字偏误,音、形、义俱近字偏误,字词(主要是成语)固定搭配偏误等。
  
  在对语料库高中各年级学生字形偏误的资料统计分析时,笔者发现,高中学生字形偏误的情况较为复杂,自造字词等不规范字的书写偏误复杂程度尤甚。限于笔者统计技术的欠缺,本文只对语料库中高一、高二学生的部分典型偏误情形做了统计分析。详见表二、表三。
  根据对表一、表二、表三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高中各年级学生在识记和书写字形时出现的具体语言偏误类型不尽相同,而且在同一种类型上各年级学生的偏误表现也有差别。其中,有些偏误类型,如不规范字偏误,与学生年龄增长与文化程度提高的关联度不高,这可能与学生的个体认知心理有关。但是,主要的偏误类型都集中于同(近)音字偏误、形近字偏误两个大类上面,这也与高考试题字形考查的重点吻合。
  
  高中学生在高考中出现的字形偏误现象,不仅表明了学生规范语言应用能力的缺陷,妨害了学生社会生存能力的提高和民族文化的传承,而且也暴露了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随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汉字识记和书写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重视,高中语文教学正面临着新的课题。对高中生高考字形偏误问题的规律性认识及其成果的关注,有助于我们对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策略进行针对性研究,并将其应用于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与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能力相比较,语文字音的学习,主要的已不是老师教不教,如何教的问题,而是学生练不练、如何练、练多少的问题。作为教师,应根据学生偏误的重点、频次,多设练习机会,让学生以学习者的主体身份,多练习,边练边学,边练边巩固。通过形近字、音近字、多音字辨析等的练习,让学生在训练中总结字音规律,达到纠正偏误,改善教学之目的。为此,教师要掌握以下基本原则:一是渐进性原则:根据近年来的高考命题趋向,教师应培养学生对常规汉字字音的识记能力、运用能力,不要忽视平常的积累而在课堂上进行临时性地密集性的强化;二是复现性原则:据近年来各省市的高考字音试题,找出重现率高的字词,将复现性原则落实到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中;三是整体性原则:语言是一个有字音、词汇、语法组成的层级体系,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因而字音教学一方面要与语音、语法、语篇等密切结合,另一方面要做到听、说、读、写等练习的有机结合,切莫就字音而练字音。
  
  (孙彩惠 山东烟台 鲁东大学文学院 264025)

基于语料库的高考字形偏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