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名篇是一种享受,大凡读书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古人不是早就有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得好书读胜看花”之类的说法吗?可见,读书享受之说由来已久,自无需争议。不过在笔者看来,教名篇更是一种享受,只是非众所周知罢了。
站在讲台上,面对着几十双无邪的眼睛,一篇在手,思路豁然开阔,便有一种才情汹涌的感觉和欲一吐为快的冲动。及至精彩之处,情与境合,神与意遇,能让人体会一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得意而忘形的课堂艺术之境,一种特殊的幸福感受从心灵深处油然而生,令人陶然忘饥。
记得小时候学习魏巍同志的散文名篇《我的老师》,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出奇之处,相反倒有一种索然无味的感觉,在笔者幼小的心灵世界里只留下了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模糊记忆。十几年后,笔者作为一名教师,领着学生再读这篇课文时,才蓦地发现了它的妙处,感受到了在平淡无华的语言下,作者所蕴藏的那种深厚、真挚的师生之情,像一股股涓涓细流,在笔者的心中流淌,在每一位学生的心中流淌。而蔡芸芝老师那轻轻举起、好像要落下来,却又轻轻敲在石板边沿的教鞭,就仿佛重又轻轻举起、轻轻落下来,落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落在笔者的心中。于是,笔者的灵魂震颤了,分明感受到了伟大灵魂的鞭挞,并且,在这颗伟大而圣洁的灵魂注视下,笔者变得有点无地自容了。这种感受,恐怕只有千千万万像笔者一样的为人师者才会有所体会吧。
十几年的求学生涯,读书成了笔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虽不敢说博览群书,倒也可以称得上学有专攻。然而,和许多读书者一样,笔者也有一种“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毛病,这是学习上的一种缺陷,但值得庆幸的是笔者选择了教师这种职业,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和教书育人的要求使笔者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这个毛病。当笔者站在讲台上再一次带领学生走进那灿烂辉宏的名作之境,一个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形象带着全新的艺术感受走来时,笔者才真正体会到了一种艺术的伟大和名篇本身所特有的魅力。
就拿唐代诗人杜牧那首著名的《江南春》来说吧,对笔者而言,它似乎已算不得什么新鲜的诗篇了,然而细细想来,自己从来就没有真正理解过它,以前对它的理解只是人云亦云、囫囵吞枣而已。等站在课堂上,笔者才平生第一次发现这首《江南春》竟然写得这样美,这样有声有色,又是这样的令人沉醉与心碎。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那依山傍水的小村,那在春风里招摇的酒旗,那泼洒于大地的浓墨淡彩,连同那将春天唤醒的千里莺啼,一起带着醉意向读者走来,向课堂走来。这是一首令人陶醉的春之曲!就和几百年前的那个春天一样,同样的音符,同样的色彩,同样的让人爱怜,只是再也看不见那香烟缭绕的寺院,再已听不见那迷途召唤的经声佛号;那曾经惊心动魄的暮鼓晨钟也在烟雨苍茫中归于永恒的静默。引渡的人走了,甚至连昔日那些经常出没的燕子也已返去,无影无踪了。多少个春天就这样被埋葬了,留下来的便只有这些山花野草、断壁残垣了。然而春天依旧,可等待这个春天的又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结局呢?
如此深刻的感受是笔者以前读这首诗时所没有体会的。虽然作者那种强烈的历史兴亡感和生命虚无感也深深地感染了笔者,使笔者的心亦为之黯然,但更多的却是一种茅塞顿开的惊喜。而这感受,对于一名热爱生活热爱自己事业的年轻教师来说是多么的宝贵与重要。
当然,这种感受只是笔者教学生涯千百种不同感受中的一种而已,因为对于不同体裁、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名家作品来讲,在教学中所给予笔者的感受是不同的。比如,在讲东晋干宝的《宋定伯捉鬼》时,笔者就体会到了一种和《我的老师》、《江南春》所截然不同的感觉。作品的主人公宋定伯那诙谐幽默而又富于智慧的艺术形象,那妙趣横生的人鬼对话场面,又使人在轻松的惬意中领略到一种魏晋人所特有的风度,一种比王羲之、谢安等人的自由潇洒更富戏剧性的风度,咀嚼起来别有一番风味,令人有一种忍俊不禁、回味无穷的感觉,不由得口津生香,欲吐而后快了。这大概就是名篇本身魅力之所在吧。且不论干宝文学史之地位如何,但仅此一篇,已足以使其不朽。人生苦短,又何必斤斤计较于笔墨之间,反受文字之累呢?笔者想起王觉斯“好书数行”之愿,便忽然觉得有几分惭愧了。
会心如此,自然妙不可言,而那种沉醉也就愈来愈真实,愈来愈清晰地浸透了生命的每一个空间。于是幸福的感受便潮水一样地涌来了,得天下名篇而教之,不亦乐乎!
(田红霞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实验中学 2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