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周树人即鲁迅,学生怕鲁迅,老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其实我们怕的是理解鲁迅的语言,语言的背后是他至为深邃的思想。鲁迅是二十世纪的巨人,思想的巨人,学者林贤治在《人间鲁迅》的开头这样写到:“一个由此得生也由此得死的时代是大时代,大时代总要产生巨人。”而“巨人”鲁迅的文章体现了他作为作家的“良心”,体现了他的“人间情怀”。
一、《孔乙己》:“多乎哉?不多也。”
这是笔者学《孔乙己》后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话。当时学习时只是跟着笑一笑,笑孔乙己先生的迂腐和可爱,如今反复琢磨,着实悲酸地让人落泪。
鲁迅先生写道:“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了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中走散了。”
“多乎哉?不多也”出自《论语·子罕》,由此可以看出孔乙己书读得不一般。孔乙己很会活学活用,借用孔子的语录,说明自己碟里的茴香豆确实不多了,不能再请客了。孩子们听懂了他的意思,一笑而散。孔乙己一到,咸亨酒店内外就“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茴香豆是下酒菜,酒可以使孔乙己暂时忘却自身的悲惨遭遇和人生的悲剧现实。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孔乙己深谙其道而又深受其害。鲁迅先生写道,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第一次喝酒因有钱买酒买豆时“十分神气地将九文大钱排出”,他对小伙计不仅要考还要教并反复叮嘱“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并“显出极高兴的样子”…… 孔乙己遭受的肉体和精神的痛苦比任何人都多,所以他对快乐的追求就更强烈。读到这里,不忍卒读,欲言又止,欲哭无泪。
二、《祝福》:“你放着罢,祥林嫂!”
学习鲁迅的作品,心情会变得很沉重,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然而这就是鲁迅先生的语言特色。特别是学完《祝福》之后,“你放着罢,祥林嫂!”这句话在笔者的脑子里久久萦绕,挥之不去。笔者感觉这句话不是说给祥林嫂,而是说给读者——鲁迅正向我们迎面走来,鲁迅正向我们呐喊。
鲁迅说:“旧历年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可这“祝福”对祥林嫂来说,不是天大的玩笑吗!
文中两次写四婶不让祥林嫂拿祭祀用的酒杯和筷子:“祥林嫂,你放着罢!”“你放着罢,祥林嫂!”一句比一句残忍,像一把把锐利无比的尖刀狠狠地刺向了祥林嫂!祥林嫂必须捐门槛,不能端祭品上供!狼吃掉了她的孩子,旧礼教却又吃掉了她!如今的她已被人们彻底地淡忘。鲁镇的过年依旧从祝福开始:买老酒、搡年糕、裹粽子、五牲福礼大祭典。但我们大家的祥林嫂却是不能插手的!这“祝福”没有给祥林嫂带来“无限的幸福”,却最终害死了她!除夕鞭炮齐鸣,祥林嫂却倒毙街头……多么绝妙的鞭挞与讽刺!鲁迅的语言真如“一把匕首”般尖锐、犀利。然而这尖锐、犀利的语言背后却是鲁迅浓重的人间情怀。
三、《记念刘和珍君》:“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这句话让我们记忆深刻,但是直到现在笔者也不能确切地理解它的意思。笔者认为这是鲁迅先生提出来的一个值得思考的哲学问题。
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中说:“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好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也是鲁迅对“沉默”一词的哲学解读。笔者认为这对当今的人们很有启发意义。沉默并不代表着消沉与沉沦,而是短暂的积累与休整;沉默不是畏惧与妥协,而是一种探索与前进。我们不要选择一般意义上的沉默,我们要为我们的未来做好长远的打算,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厚积薄发。沉默是静心的修炼,沉默是爆发的前奏。在沉默中我们最终选择的应该是爆发而不是灭亡。
人不单纯是为了吃米面而活着,人应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联想到沉默后的爆发,多少古人——中国的脊梁们为我们树立了楷模。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就说道:“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四、《阿Q正传》:“儿子打老子”
“儿子打老子”让我们感受到了“带着眼泪的笑”。
在《阿Q正传》中,鲁迅先生对于“精神胜利法”作了极其形象的描绘——凡打不过对手就是“儿子打老子”,并且鲁迅先生对于“精神胜利法”还有淋漓尽致的刻画:“我先前比你阔的多啦”(炫耀一下即使子虚乌有、无从考证的当年),“吴妈……可惜脚太大”(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这充分体现了阿Q的性格,也表明了国人精神的麻木。
“儿子打老子”折射出鲁迅的人间情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他在阿Q身上所饱含的情感,阿Q这个典型形象寄托了他对中国几千年痼疾思索后的沉痛。比如在《二十四孝图》中,他看了郭巨埋儿的故事后说:“道学先生以为他白璧无瑕时,他却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郭巨因家贫,为了养母而埋儿,听上去冠冕堂皇,可这大孝背后隐含的是怎样的罪恶?这样的例子在鲁迅的作品中不胜枚举。
鲁迅的语言,不仅代表着那个时代,更代表着我们民族的未来。作为老师,教授学生以鲁迅先生的作品,首先要育其心,培其志,爱其国,其次才是传其道,授其业,解其惑。让我们走进鲁迅,品读语言,启迪人生吧!
(卢光慧 山东省胶州实验中学语文组 26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