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1期 ID: 148081

[ 李正 文选 ]   

讽刺与民众之音的二重奏

◇ 李正

  《马凡陀山歌》是著名诗人袁水拍写的一个诗歌集。该诗集收录了五十三首极具口语色彩的诗歌,以讽刺笔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心声,展现了劳苦大众对于生存的挣扎和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这和鲁迅在《萧红作<生死场>序》一文中所描写的劳苦大众的挣扎情景有点类似:“这自然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场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1]《马凡陀山歌》体现了国统区人民这种顽强的挣扎精神和坚强的品格,闪耀着智慧民主的光辉。同时,袁水拍在这一诗歌集中还真实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的生活,同时表达了自己鲜明的爱憎之情,对社会不合理现状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揭露,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品格。
  
  一
  
  首先,《马凡陀山歌》表达了作者对时代的关照和领悟。作者用通俗易懂的山歌体式的语言表达了对下层民众的全景式关怀。这些诗歌是时代之音、人民之音的回响,它反映了时代的重大事件和重大生活内容,是那一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冻结》一诗,便是对人民所受苦难的深情描绘:“老百姓吃苦,拼死,抗战,/三万万美金闲着没事干。/难民流浪在/风雪交加的都匀,独山,/美金流浪在/纽约城里看大腿——//一样的冻结,/两般的滋味!”《主人要辞职》一诗中也同样表现了人民遭受深重苦难的主题,诗人运用反讽的手法侧面表现出劳动群众深受的苦难和压迫:“我给你骑,理所应当;/我给你踢,理所应当;/我给你打,理所应当。/不声不响,驴子之相!//我亲爱的骑师大人!/请骑吧!请不必作势装腔!/标语口号,概请节省,/民主,民主,何必再唱!”
  当然,站在人民的立场唱出劳苦大众历经煎熬的苦难史,是诗人出于对人民的深切体察并赋予人民浓厚的人文关怀的深切写照,除此之外,诗人也对当时的政治混乱现状进行了深入体察,描绘出国民党反动派炮制的滇沛流离的人民生活。如在《一只猫》中,诗人写道:“军阀时代:水龙、刀,/还政于民:枪连炮。/镇压学生毒辣狠,/看见洋人一只猫:/妙呜妙呜,要要要!”还有一首《大皮鞋》,也是描写国民党带给人民的巨大苦难生活的,作者通过对一个极小的场景的细致描绘彰显出国民党军队的残酷无情以及他们的暴行:“皮鞋,皮鞋,你是谁?/瞧你样儿挺气派!/布鞋草鞋 脚汉,/看见你来都走开。/走在路上劈拍响,/骑在马上烁烁亮,/笔挺的靴统三尺长,/尖利的马刺搯后方。”此外,还有一首《上海之战》,诗人对昏乱的世道和社会秩序进行了深入揭示,记录了人民在这一段时期内不堪回首的的往事:“穿军装,戴肩章,吉普车开得风一样。/不怕翻,不怕撞,/塌屋伤人不认账。/因为有事在前方。”而这些军队有什么事呢,却原来不是执行公务,奔赴战场,而是捉拿漂亮的良家女子:“敌人是哪个?/敌人在哪里?/就是漂亮的李咪咪,/就是漂亮的李咪咪,/你道稀奇不稀奇?/你道稀奇不稀奇?”诗人通过对欺压百姓的败类的讽刺描写,将其暴劣行径暴露无遗。
  
  二
  
  《马凡陀山歌》的又一个艺术特色在于作者用独到的讽刺笔调对现实进行了深刻揭露。它继承和发扬了文学的讽刺精神,常常使用夸张、奇异的讽刺手法揭露鞭笞反面人物或丑陋人物。在《报载妓女应穿制服》一诗中,诗人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画出了社会风气的丑恶之图:“要吃汤圆要吃面,走进馆子随意点。吃喝嫖赌几件事,/只有嫖妓不方便。//如今大开方便门,/看见衣服便认人,/借问国家何处好?/中华民国顶称心!”除此之外,作者还善于通过深入挖掘一些丑陋的人和事的本质特征来进行夸张式的描写,同时把其本来的面目展示给世人,从而收到了极佳的表达效果,作者在这些诗歌中也善于运用讽刺手法对这些丑陋的人和事加以描绘,如在《滴滴涕》一诗中,诗人善感于时代,善于抓住时代的小型事例,并对其作出极力渲染,从而体现出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描写出极具个性的一类人的丑陋形象:“滴滴涕,滴滴涕,/中国实在需要你!/中国蚤子最最多,/杀人吃血坏东西。/不吃富人肉,/专喝穷人血,/寄生人身上,/传染疾病多危险!”
  
  三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马凡陀山歌》无论从思想上、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可以堪称民歌的典范之作。民歌是人民文艺、大众文艺的承载者和传承者,它生动、活泼、朴素、简练的风格已经成为大众珍爱它的真正动因。正如贾芝所说:“民歌具有‘形容动人的美’和‘过人的力量的朴素’,这是因为劳动人民的语言和他们眼前的世界同样丰富多彩。” [2]诗人袁水拍站在人民的立场,对社会现实进行了猛烈抨击和辛辣讽刺。《马凡陀山歌》在抨击时弊上走在了时代的前列,表达了人民大众的要求和希望,得到了广泛赞誉。著名诗评家王瑶也对《马凡陀山歌》作过很高的评价:“群众民主运动的集会和游行中常常有人朗读马凡陀的诗,在上海反饥饿、反内战的游行中,甚至有人把他的诗写在旗子上;这说明它已得到了群众和普遍爱好。”[3]由此看来,袁水拍诗歌的艺术内蕴和价值是很具有学习意义的。
  
  注释:
  [1]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08页。
  [2]贾芝:《从<王贵与李香香>谈学习民歌》,诗刊,1985年,第6期,第34页。
  [3]王瑶:《中国诗歌发展讲话》,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年版,第144页。
  
  (李正 四川南充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637501)

讽刺与民众之音的二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