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1期 ID: 148124

[ 许旭辉 文选 ]   

优美的篇章 至纯的境界

◇ 许旭辉

  摘 要:庄子的《逍遥游》和苏轼的《前赤壁赋》之所以成为泽被后世的古代散文的典范,除其汪洋恣肆、妙趣横生、瑰伟宏丽的文风外,发人深思的还有那蕴含哲理、意味深长的人生境界。作为散文艺术的瑰宝,人类精神的丰碑,古今流传。
  关键词:庄子 苏轼 境界 比较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游说之士蜂起。在百家争鸣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产生了大量说理透辟、逻辑严密、言辞锋利、善用比喻的诸子散文。其中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文笔恣肆,辞藻瑰丽,多用寓言形式,善作连类比喻,富有浪漫色彩,代表了先秦诸子散文的最高成就,对后世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作品《逍遥游》,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而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其散文诸体兼备,自由挥洒,如行云流水,姿态横生,代表了同时代的最高成就,《前赤壁赋》为其代表作。这两个优美动人的名篇在艺术特色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神奇的想象为它们共同的特色。庄子《逍遥游》最大的艺术特色是大量的寓言故事创设出的完美意境,充满了想象、幻想的成分,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如用鲲鹏的变化,蜩与学鸠的嘲笑,肩吾与连叔的对话等,对文章整体的意境进行了烘托。庄子认为“大道不称”、“大言不辩”,也就是说,至高的人生境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他自己所追求向往的理想人生境界,乃是人生的极境,一般世俗之人视野狭隘,见识短小,很难理解、进入这一境界,所以只好用寓言故事的形式,让人们从这些感性的意象中去体悟自己所说的“道”。而苏轼的《前赤壁赋》在雄奇的想象中,运用了一些生动形象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如开篇的月光对美景,美酒逢佳朋,作者欢快陶醉之情溢于言表,于是就展开了“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神奇想象,产生了“此间乐,不思蜀”的物我高度交融,为其后面人生境界的表达张本。又如写洞箫声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悲凉,达到了“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的人龙共惨戚的效果。声音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抓不住的,作者就是用丰富的想象,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为我们绘制出了一幅“悲惨世界”图,目的是引出客人的思想情怀,为自己人生境界的表述先树立一个对立面,然后再作深入剖析、阐述。
  在具体的表现手法上,这两篇散文都运用了对比、对话的形式。《逍遥游》一开始就构造了大鹏与蜩和学鸠相对话比照的寓言,大鹏是“大知”精神的象征,而蜩与学鸠是“小知”境地的象征。接着写了冥灵、大椿与彭祖寿数的对比,汤与棘的对话,宋荣子、列子与“至人”、“神人”、“圣人”的对照,并以此推演出“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最高的人生境界。后面庄子同样用比照、对话的形式,描绘了尧与许由、肩吾与连叔、接舆等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并借此体现出何谓自己所向往的理想境界。而《前赤壁赋》中,作者飘飘欲仙,快乐齐天的“喜”与客人神情戚然、满腹幽怨的“悲”形成了鲜明比照,他们虽头顶同一轮明月,身处同一方江水,感受着徐徐清风的沐浴,但却表现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心境。文章第二层比照是把“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一代英豪曹操与“客”自己所代表的“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的常人对比,并在此基础上把个体的人与整个宇宙自然对比,显出了自己的卑微,个体生命的渺小,这就更增添了客人心中的悲凉色彩。文章最后一层对比是通过客主对话问答,凸现出了两种对立的世界观,因而也造成了客主不同的心境,通过深入剖析,表明了客人思想境界的局限性,进一步映衬了作者思想境界的高远。
  从审美角度来看,《逍遥游》有一种朦胧美。首先体现在许多寓言故事的本身,扑朔迷离,人们很难捕捉其确切寓意,只好靠想象进行二度思维创造,进行意会,给人以意犹未尽的美感。其次,本文中许多词语的运用,如“鲲鹏”、“逍遥”、“扶摇”、“北冥”、“南冥”等词句,词意模糊,人们只好在长期积淀起来的生活意识中去理解、去把握,从而在耐人寻味中产生出一种绚丽朦胧的美感。而《前赤壁赋》给人一种图画美和音乐美。此文本身就是一幅美妙的写意画:天上明月高照,地下江水长流,江中小舟如苇,舟中人语喧哗,觥筹交错。远眺“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近感“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真所谓“诗中有画”,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之美感。其次本文也富有音乐美。本文是一篇散文赋,兼有散文和诗歌的特点,句式有整有散,长短相间,押韵灵活自由,再加上叠字的运用,形成了音节的整齐与错落,音调的铿锵悦耳,有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读起起来琅琅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逍遥游》和《前赤壁赋》是两篇说理透辟的散文,富含哲学色彩,集中体现了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给人以无限的启迪,特别是在人们道德水平普遍下降,物欲横流的今天,重读这两篇奇文,会使人有“如听仙乐耳暂明”之感,有启心智、涤魂魄的功用。
  《逍遥游》开篇就以磅礴的气势写了鲲鹏之大,击水南徒,扶摇而上九万里的情形,为全文构成了一幅天地广阔的大意境,象征了“道”的至大不包。接着以蜩与学鸠的目光短浅、见识狭小、抱负狭隘来和大鹏的“大”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了小智不及大智的道理。后面又引用了汤与棘的对话,再次强调了“小大之辩”。这里庄子的旨意是为了说明和强调自然界中的“小知”和“大知”的对立与差别。然后庄子循循普诱,笔锋一转,从自然界转到了人类社会中来,从“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的智小德微人物,到“犹有未树”的宋荣子,再到御风而行的列子,最后到“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至人”、“神人”、“圣人”,他们由于智慧的差距,对事物的感悟不同,因而各自的人生境界存在着差异,由低到高,呈现出了四个层次,行文在层层的映衬中,推衍出只有“至人”、“神人”、“圣人”能达到的境界,才是人生最高、最理想的境界,这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文章后部分把“小大之辩”的精神,贯穿于三个寓言当中,用“尧让天下”表明“大德”与“小德”的差异,“肩吾问于连叔”说明“大智”与“小智”的不同,庄子与惠施的争论,说明了“大用”和“小用”的差别。这三个寓言故事的运用,其目的在于让人们在感性的比照中,真正理解“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确切含义,最终感悟出庄子所讲的“道”,即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理想。梁启超曾在《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写道:“道家最大的特色在于撇下卑微的物质文化,去追求高尚的精神文化,在教人离开外在生活以完成内在生活。”庄子之所以在文中反复强调“小大之辩”的道理,就是因为人们往往为世俗所牵累,不能理解自己的理想境界,也很难进入此境界。庄子要表达的旨意是人们只有大彻大悟,抛却对功名利禄的追逐,精神达到绝对的自由,让自己和整个宇宙融为一体,才能成为“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这才是人生的最高理想境界。
  《前赤壁赋》的重心并非记游写景,而是阐释事理。文章用了很多篇幅写景、记游,那只是表现出的“形”而已,而“神韵”在于说理,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王国维曾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本文的主旨是表达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心境,所以其主色调是“喜”。因而我们就不难理解开篇作者纵情山水清风明月间的欢快,还有结尾表现出的酒色才气、放浪形骸之态,皆因“物皆着我之色彩”之故。作者这样布局,在行文上也起到了辅垫照应,首尾圆台、浑然一体的功效。现在让我们再看其说理。作者用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引出客人心中的无限之悲。曹操此诗句本身的含义就是对人才的思慕、渴求。此诗句为何能触动客人的心绪?这得从文人的心态说起。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中,古典文人常徘徊于儒与道、出世与入世、此岸与彼岸之间,他们的文人情结大致可归为三点:闻达经世,放浪形骸,归隐园田。而曹操的诗句,恰好触及了客人闻达经世之情,客人以“破荆州,下江陵”的曹操来自况,表明了想有所作为、建功立业的情怀,但曹操是“一世之雄”的大人物,而自己至今还是“渔樵于江渚之上”的小人物,两相比较,就更显出了自己的卑微,不足称道,于是心中涌出了无限悲凉。接着又用“而今安在”句反问,在对古人的缅怀中,自然就引起了对人生宇宙的思考,宇宙生命生生不息,而个体生命稍纵即逝。客人自知人类个体生命永远也无法赶及逾越宇宙生命,这就更加剧了其内心之悲。而苏子的回答就极富哲理,他具体剖析了“客”悲伤的原因所在,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若从变化的角度观人世,那么天地间事物不到一转眼工夫就了结了(这是“客”世界观),若从永恒的视角看,万物与我同属无穷尽生命之旅中的一环(这是苏子所取的人生态度)。找到问题的症结后,苏子又进一步开导:“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同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苏轼的旨意在这儿就很明确了,就是让人对名利等不要有执意的争夺,不要存有非份之想,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想多了不但累人,也很伤情。生活只对懂得向他微笑的人微笑,只有放情于自然之中,肉体与精神返璞归真,都回到自然的怀抱之中,才是人生的真谛。这也反映了苏轼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旷达开朗的人生境界。
  苏东坡在“乌台诗案”后,贬谪黄州。在风波迭起的宦海浮沉中,思想较为复杂。如果把文中的“客”看成他性格中另一面的话,那么这是他“兼济天下”的儒家思想的体现;他放情清风明月之中,到至纯至情的自然中找慰藉,宠辱皆忘,顺应自然,这便又与佛老思想中的与世无争、随缘自适相贯通。总之,文中主客的交锋是作者内心苦恼、矛盾交织的独白,而内心的“主”终于说动内心的“客”,表明了他对人生宇宙真谛有了至高的顿悟,在困难、挫折面前,精神的旗帜永远迎风高扬。
  现实世界是残酷无情的,人生也有许多的彷徨、无奈。庄子、苏轼的人生最高境界常人虽难于企及,但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它可作为烛照我们灵魂深处的灯盏,至少在精神方面,会给我们带来一片光明。
  
  (许旭辉 甘肃省庆阳市理工中专学校 745000)

优美的篇章 至纯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