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1期 ID: 148116

[ 付嘉豪 文选 ]   

浅谈中学古典诗歌节奏教学

◇ 付嘉豪

  摘 要:当前,有的中学教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往往轻视诗歌艺术特点,比如节奏的讲解,而是采用简单的、灌输性的教学方式,在概括诗歌思想内容后,对艺术特色几句带过。实际上,节奏是中国古典诗词格律的一个重要内容。掌握诗歌的节奏特点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和阅读兴趣,而且也有助于他们独立思考、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中学 古典诗歌 节奏 教学 朗诵
  
  古典诗歌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在当前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被一些教师轻视。中学古诗单元教学的总体要求中有一条,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欣赏优美的诗句,而有的中学教师往往热衷于对诗歌思想内容的揭示,从而忽视了对诗歌艺术特点的讲解,这就无法让学生真正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美,也严重妨碍了学生们对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感悟,尤为严重的是这种教学方式对中学生独立鉴赏等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
  当然,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点比较复杂,中学教师也没有必要把诸如意象、意境、格律等方面的内容一一详细地给学生们做讲解,那样他们接受起来也很困难。但是,古典诗歌在艺术上的某些特点,比如诗歌的节奏还是非常有必要给学生进行讲解的。下文将结合具体作品谈谈对中学诗歌要重视节奏教学的必要性。
  一、把握诗歌的节奏是锻炼中学生朗诵能力的必备条件
  古典诗歌朗诵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一些中学教师只重视检查学生对古诗的背诵而忽视了对学生朗诵能力的培养。有的教师让学生反复阅读诗歌,并告诉他们古代诗歌语句简练,读起来琅琅上口,但是对古典诗歌的节奏特点、语音的轻重和朗诵方法不作讲解,导致学生在朗诵诗歌时,节奏紊乱,体会不到古典诗歌的节奏美。
  古典诗歌的朗诵有着自己的特点,那就是非常强调节奏。汉语一个字就是一个音节,四言诗是四个音节组成一句,五言诗是五个音节组成一句,七言诗是七个音节组成一句。每句诗的音节之间也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以“顿”和“逗”的形式组合在一起形成节奏。
  首先谈谈“顿”。“顿”也可形象地称为音步,它不是指声音的停顿,而是读到此时声音的延长。四言诗每顿两个音节,比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之一《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东临”和“碣石”,“以观”和“沧海”分别构成两个顿。五言诗较为复杂,每顿的音节有两种形式,即二二一或二一二,孟浩然的《春晓》就兼具这两种形式,“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前者的音步是二二一,后者则是二一二。七言诗每顿的音节也有两种形式,即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首联、颔联和尾联皆为二二二一,颈联则为二二一二。
  其次谈谈“逗”,中国的古体诗和近体诗在建立诗句时有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每一句必须要有一个“逗”。所谓“逗”就是在所有的“顿”中,声音延长最为明显的那个地方,它把诗句明显的分为两个部分。四言诗比较明显,它的格式是二二逗。五言则是二三逗,七言则是四三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两句诗虽然在顿的格式上不一样,但是它们都遵循二三逗的规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虽然在顿的格式上也不一样,但是它们都是四三逗。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以五七言最盛,原因在于它不仅仅强调语言的整齐美,还要求于整齐中寓以变化。四言诗的二二逗整齐有余,但没有错落感,缺乏语气的变化,所以它缺乏活泼感,固其最终走上衰落也是必然。“五七言诗,逗的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读起来就觉活泼。”[1]所以,其生命力比较强大。
  古典诗歌的节奏比较简单,中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容易。教师如果在讲解诗歌时首先把这种节奏规律介绍给学生,这样既不浪费时间,学生也容易理解。在这种前提下教师再让学生进行朗诵,他们也会有意识地遵循。这样他们不仅了解了诗歌节奏的基本知识,增加了学习兴趣,也感受到了古典诗歌的节奏美,对培养他们的朗诵能力极为有利。
  二、古典诗歌的节奏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古典诗歌的节奏美不仅仅体现在错落有致上,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读者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古典诗歌的节奏同样也是为作者情感的表达服务的。古典诗歌的“顿”和“逗”说穿了就是语气的变化,而作者的情感正寓于这种语气的变化当中。比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第一句在“国破”的“破”字和“山”字中间形成一个“顿”和“逗”,一个“破”字声音的延长非常恰当地表现出了安史之乱后作者对于首都长安落入安史叛军手里的沉郁感伤情绪。再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前一句在“城”与“空”之间形成一个“顿”和“逗”,“塞上长城”在“城”字上语气突然放缓,形象地表现出作者年轻时心高气傲,自诩甚高的情绪,后面配上一个“空”字,则此处语气停顿的奥妙毕现,那就是理想破灭后的自嘲。
  当然有些诗歌有时也不完全遵循上述的节奏,但同样以错落的节奏体现情感,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歌的节奏非常特殊,它没有遵循古典诗歌半逗律。其节奏是这样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前两句的节奏是一二二,后两句的节奏是一二一二。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仰面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登幽州台歌》虽然在节奏上比较特殊,但是它揭示了古典诗歌中句与句之间的节奏问题。上文所讲的“顿”与“逗”主要强调的是一句诗中的语气停顿和变化问题。但是,古典诗歌在句与句之间也会形成节奏,这种节奏主要依靠字数的变化来实现,上述陈子昂的诗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种情况在其他诗歌中也经常见到,比如李白的《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全诗以七言为主,中间辅以三言。但正是这四个三言句的插入,使得原来整齐有致的节奏被打乱。三言句字数少,读起来节奏自然会加快,而正是在这种节奏的加快将作者复杂矛盾,渺茫无助的激愤情感表现了出来。同样其《将进酒》中也在诗中加入了几个短句,“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这种节奏突然地加快形象地表现出李白沉郁但故作豪放的情绪。
  有的中学教师在讲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时往往采用简单概括的方式,这样做学生确实能够接受,但这是一种灌输,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也使他们对教师形成了一种依赖。事实证明这种教育方式是失败的。上述诗例清楚地表明节奏在诗歌情感表现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在给学生讲解诗歌时对这种节奏的变化如果不加以强调说明,对学生的理解虽然不会造成很大的障碍,但在学生接受的深度和力度上会造成影响。有的教师在中学诗歌教学研究论文中提到“共鸣”一词,但他们往往抛开诗歌本身的艺术特点而去空洞强调读者与作者情感的共鸣,这种“共鸣”最终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古典诗歌博大精深,其艺术特点也较为复杂,但是我们教师不能因为它复杂就不给学生进行讲解。在教学中经常会提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有些中学教师在讲到诗歌时,盲目宠信“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信条,让学生反复朗诵而不对诗歌基础知识作讲解,使学生最终没有得到真知识,而是盲目朗诵、背诵。这固然是一种手段,但是这也使学生始终不能真正感受古典诗歌节奏的美,以及在这种节奏美背后所隐含的深厚情感。因此,中学古典诗歌教学被简单地理解成背诵的教学方式不足取,这也有违目前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在灌输型教学这一模式的影响下,学生独立思考、独立鉴赏的能力和愿望被忽视,也从而造成了高校教师在讲解古典诗歌中的重复建设行为,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本文为省级教研重点项目立项,项目名称:《国学经典文本与‘小学—中学—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构建及教学方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00507。)
  
  注释:
  [1]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5页。
  
  (付嘉豪 安徽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235000)

浅谈中学古典诗歌节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