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1期 ID: 148106

[ 李红普 文选 ]   

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意义探索

◇ 李红普

  摘 要:高职高专院校忽略人文教育的现象日趋严重,课程建设呈现出单一强调专业课、轻视人文课程的倾向。本文从教育精神、人才培养、校园文化、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对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必要性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以期对高职高专教育课程建设有所启迪。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 大学语文 课程建设 意义探索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建设也日臻完善。但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片面地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忽略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课程建设呈现出专业课独步天下的畸形发展的态势。教育部在教高[2006]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意味着高等职业院校除了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之外,还要特别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而要想提高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依靠以人文精神教育为核心的大学语文课程。可以说,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既是高职高专教育课程建设的需要,更是高职高专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符合国家教育精神和高等教育发展方向
  
  高等教育旨在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建设人才。合格的人才, 除了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外,还需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部高教司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讨论稿)》中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做了这样的描述:“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应该说,以大学语文为核心的人文教育正是完善人的教育,符合教育的根本宗旨。
  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当年年底,教育部在湖南召开会议,建议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之后教育部一再重申,鼓励在高等院校中开展人文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2007年3月12日,教育部高教司下发了《关于转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通知确立了大学语文为必修课,明确了课程的性质、功能和目的。许多专家也呼吁,要在高等院校开设人文课程,为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奠定成熟的人格基石。近年来,许多高校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大学语文又以矫健之姿,重新回到了高校的课堂上。可以说,开设大学语文课程顺应了新时期的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
  
  二、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在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欢迎的同时,它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缺憾也日益凸显,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大学的扩招,人才就业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高职人才的全面素质培养受到削弱。一些高职院校更加关注对学生的技能的培训,而忽略了对学生人文情操的培养。其实,职业技术教育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职业技术培训。前者是基于大量基础学科的学习,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是保证职业教育服务于社会经济的重要途径。将职业技术教育等同于职业技术培训,是一种急功近利式的、肤浅的看法,是一种短视行为,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必将导致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综合素质的下降,也必将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严重后果。
  南京某高校日前对20家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希望了解用人单位最需要毕业生具备哪些素质,用人单位共列举了三四十种能力备选。结果这20家单位最看重的并非毕业生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而是毕业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前者有18家单位选择并将其列入“最需要”级别,后者有16家单位选择并将其列入“最需要”级别。这一调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用人单位乃至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就高职高专教育来说,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已对高职高专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当前大学生整体人文素质不高,对母语文化知之甚少,很多学生语病百出,错字连篇,辞不达意,语言沟通能力节节下滑。通过学习大学语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就业能力,为高职高专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后劲与推力。
  
  三、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校园文化品味的需要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体文化的具体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处于特殊地位和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园地,又是传播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堡垒,更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校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始终把握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政治方向。它起着引导学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有呼唤人文精神、加强人文艺术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功能。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对校园文化建设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拥有众多的学生社团,每一个社团组织都与语言文化息息相关,尤其是广播站、校报、文学社、演讲与口才协会等更需要大学语文的濡养与培育。与此同时,学生普遍反映校园文化生活单调乏味,缺乏大学人文气息。笔者对所在院校部分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调查对象均对开设大学语文持肯定态度。如果高职高专院校能及时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势必会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
  
  四、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是提升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精神境界、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当前,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道德素质的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很多人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提出强烈质疑,而大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比如爱国情怀、团队精神、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等等,恰恰是我们的大学语文教材所选作品的精髓。这些作品是中外历代的文化积淀,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作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闪烁着熠熠的思想光辉,对学生的精神品格的提升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语文的综合任务,即在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这些方面,大学语文课程的作用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
  当今社会,和谐是重要课题。构建和谐校园、创建和谐社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作为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生力军的高职高专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不同于闭门读书的中学生,进入大学,就相当于半只脚已经踏入社会。错综复杂的社会,众多的人生诱惑,现代社会的浮躁、天之骄子身份的丢失、就业压力的加大,使他们在表面的自信下潜藏着精神危机的暗流,暴露出很多的人生缺憾,缺少对人生目标的追求,缺少对自身以及社会的责任感和认同感。于是原本和谐的校园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音符:市侩习气、投机心理、弄虚作假,影响到了圣洁的大学校园;校园内娱乐广告、交友广告、陪读广告、伴游广告,甚至陪聊广告、“枪手”广告,五花八门,随处可见。更有甚者,对他人的漠然视之、对生命的肆意践踏甚嚣尘上。如何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生命,怎样去拷量生命的内涵和人生的意义,成为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利用大学语文教育中的优秀资源,以情动人,以情化人,向学生施以爱的影响,而不是过多的依靠空洞的说教,强硬的施与,如果使学生自觉地本能地去关爱他人,关爱生命,乃至于关爱一切的生灵,那么,我们的心灵将会荡漾起仁爱的光辉,我们的生活将充满和谐的音符。这种教育,已远远超出一般的技术教育, 它将根植于学生的一生,照亮他们的精神,这将是最大的恩惠。有了这些,一切的不和谐都会黯然失色,和谐的校园、和谐的社会,也将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未来,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在大学语文的天地中播洒下良知的种子,滋养他们的精神,涵育他们的人格,熏陶他们的情感,启迪他们的智慧,这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教育部明确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这就需要高等职业院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课程建设与改革步伐,在课程设置上除了突出职业技能课程模块外,还要把以大学语文为代表的人文教育系列课程融入到整体课程体系中去,进一步完善高职高专院校课程体系建设,为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夯实课程根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
  [2]曾金胜.新文化发展观提升中国“软实力”——解读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J].人民论坛,2006,(20).
  [3]吴敏.试论高职大学语文的地位和作用[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7,(11).
  [4]刘中平.当前高职大学语文教育面临困境的外部原因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33).
  
  (李红普 河南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473061)

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意义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