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1期 ID: 148109

[ 徐红娟 文选 ]   

诗歌“以景结情”艺术手法浅谈

◇ 徐红娟

  摘 要:诗歌中“以景结情”的表现手法,经过诗人们长期的发展运用,使诗文达到了“篇终按混茫”的境界,本人以此为出发点,对诗歌中这一表现手法试作探讨。
  关键词:诗歌 以景结情 艺术手法
  
  我国诗歌导源于《诗经》,古人归纳《诗》的表现手法为赋、比、兴。中唐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指出:“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这些表现手法对后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此外,《诗》中以景结情的表现手法对后世历代诗人写作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这种手法经过长期的发展运用,以至于使诗文达到了“篇终接混茫”的境界。
  《诗经》中《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之情志在于末句,意为永结恩爱之情。这是明显的“卒章显其志”。而以景结情,可归属于“卒章显其志”,不过言志不那么明显,而是含蓄的,它是通过写景来表现情志的。如《豳风·东山》:“我来自东,零雨其濛。”严粲《诗缉》解之云:“及我来归自东,又道遇细雨濛濛然,是尤苦也。行役最以雨为苦,言雨之濛濛,形容得羁旅愁惨之意。”这里把“零雨其濛”之景中情讲透了,虽然不在篇终,但正是以景结情。《陈风·东门之杨》:“东门之杨,其叶肺肺。昏以为期,明星晢晢。”这首诗说的是情人双方约定黄昏时相会于东门枝叶茂盛的杨树下,而对方一直到星星大亮时还未来。诗的结句“明星晢晢”正是景中含情,表现了诗作者对负约人的指责心情。这正是卒章以景结情。
  一般文学史都认为屈原的作品发展了《诗经》的表现艺术,就以景结情的手法来说,《九歌·湘夫人》中就有明显的例子:“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前两句言帝子之神降临,望而不见,使“我”发愁。后两句写秋风袅袅,波起叶落之景,含岁尽哀年衰之情,使上句之“愁”情得以充分表达。又“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此四句,言已有美德,欲陈己之志于湘夫人,可鬼神荒忽,不得见之,但见“流水兮潺湲”。结句“流水兮潺湲”之景,饱含着诗人不得志的无可奈何的惆怅心情。《楚辞》中以景结情的手法比之于《诗经》用得多而巧妙,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更为复杂。不过多用于断章而非全篇以景结情。“诗骚”以后,以景结情的表现手法更为历代诗人所重视,到了晋代陶渊明时则有大的发展。他往往借写田园景色以抒不愿随俗浮沉的高洁情怀。如他的《饮酒》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诗前四句,言诗人虽处于世间而不觉世俗的车马打扰,是因为心远离了世俗,也即远远地摆脱了污浊的官场。后四句写景,突出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也是对作者厌恶官场的心情的自然揭示。上文引诗中的写景不在篇终,却是以景结情手法的生动运用。而真正卒章以景结情的诗则是到了齐、梁时代才正式形成的。如当时善于借景抒情的代表诗人谢朓,他的《同王主簿有所思》就是很好的卒章以景结情的诗:“佳期期未归,望望下鸣机。徘徊东陌上,月出行人稀。”此诗写妻子等待未能如期归来的丈夫,结句以“月出行人稀”之景突出表达了她的惆怅心情。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从谢朓和“永明体”的其他作家王融、范云等的一些诗作中可以看出,在齐代已运用得比较普遍。梁代的代表诗人何逊深得其法,且比永明作家更接近唐诗。如他的《相送》:“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此诗前半部分写行客的惆怅情怀,后半部分写江上的凄冷景色,以景结情,更增添无限愁思。以景结情的手法,在齐梁以后便成了一种表现技巧,到了唐代,则被运用得更为生动活泼,出现了许多“篇终接混茫”的诗篇。“篇终结混茫”属“以景结情”,但比之更有着意境开阔,气势雄浑,深含不尽之意的境界。这种境界是混茫无边,回味无穷的。杜甫在《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一诗中写道:“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杜诗详注》解“混茫”为:“《庄子·缮性》:‘古之人在混芒之中’。”此解不妥,其实应取《辞海》“混茫”条第二义项:“广阔无涯的境界。”富有这种境界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人目送友人远去,最后只见浩浩江水流向天边,深含着诗人对友人无限真挚的惜别之情。再如:“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岑参《碛中作》)结句句势奔放,意境深远,感情激越,所表达的并非低沉而缠绵的乡思之愁情,而是借写广袤荒凉之景以反衬诗人赴边就任的豪迈情怀和乐观精神的。如此结句意境悠远,耐人回味。
  “篇终接混茫”的写法技巧,在毛泽东的诗词中有了高度的发展和成熟。如“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重阳》)生动地写出了寥廓江天战地之秋的壮美景色,充分表达了诗人投身革命战争的豪情壮志。再如“山下山上,风展红旗如画”(《如梦令·元旦》)写红军直向武夷山下进发,迎风飘舞的红旗配上秀丽的山水和葱翠的树木,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充分表现了红军胜利进军的豪迈气势和欢快的心情。毛泽东的这些“篇终接混茫”的诗句,可谓完美形式和丰富内容的高度统一,让人读起来有无限美的享受。
  
  (徐红娟 郑州 河南省妇女干部学校 450002)

诗歌“以景结情”艺术手法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