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7期 ID: 140522

[ 王艳林 文选 ]   

阅读之水与作文之成

◇ 王艳林

   每次改作文都有同种感受,觉得现在高中生的作文令人头痛,现状令人担忧:文章文体不明,层次不清;作文缺少创意无新鲜感;内容单薄空洞,语言苍白无力;缺乏真实感情,缺乏说服力。这些都与他们不爱阅读或阅读太少有关。所以,要想把作文写好,广泛阅读是关键。
  
   一.广泛阅读为写作素材积累提供了条件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胸无点墨,写起作文来搜肠刮肚仍写不出好的文章来。一定量的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丰富知识、拓宽视野,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借此领悟作家们观察生活的角度,感悟生活的深度,进而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为自己的写作打造广博的知识背景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我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我的语文教学课基本上可以说就是抓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课。我每班周课时九节,要拿出三节课时间安排学生去电子阅览室去阅读,给出指定的阅读书目、文章杂志,要求他们分类整理出有用的素材;有时我还把很多素材搜集好,印发给学生,让他们进行有效阅读,并要求学生每两周最少要写一篇900字作文,经过从九月到次年的五月,这八个月的努力,学生写作素材方面已基本没有问题,再没有无素材可用之说。
  
   二.广泛阅读为写作的词汇、情感积累提供了保障
  
   1、为词汇积累提供了保障。
   每次作文课,学生都发出怕写的抱怨声,一节课写不出几行字,写出来辞不达意者有之,情感干瘪者有之。我找过许多“困难学生”,了解到不少学生存在着“说不出”的毛病,他们也遇到过许多使自己感动的事情,心里有许多感想,可就是“有意思”,没“词儿”,这就是写作的词汇积累不够,造成语言表达困难。
   如学生在作文中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写到眼睛时总爱用“炯炯有神”、“水汪汪”或“暗淡无光”等词语,这就把人们本来是千差万别的眼睛写得既熟又俗了。《祝福》中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十分成功。如“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鲁迅曾说过,要描写一个人,极省俭的方法是描写眼睛。我在讲读教学中着重讲祥林嫂的眼睛,其目的就是要告诉学生,只有广泛地去阅读,才能发现和收集更多的词汇,千篇一律的概念化的词儿将使人物形象失去个性特征。
   因此我引导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摘抄精品片断和背诵。每位学生准备一些摘录本,运用摘抄的方法,摘抄名言警句、诗词名句、歇后语、优美文段等,一学年下来就有两三本,空闲时可随手拿来读读,写作时参考借鉴,灵活运用,丰富习作,增添文采。
   2、为情感积累提供了保障。
   古人云:“文章不是无情物。”只有情真意切的文章,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托尔斯泰说过,优秀的作家都是蘸着自己的血肉写出来的,真诚的文章是从作者的心里流出来的,而不是硬挤出来的。只有真正动了情,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东西。
  可见,文章贵在真情。古今感人至深的传世之作,都凝聚着作者真挚强烈的感情。《陈情表》以侍亲孝顺之心感动中国,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全文表达一个“孝”字,既感天恩,也感亲恩,魅力独特,耐人寻味。课文第一段作者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的悲情开始了打开晋武帝的恻隐之心的闸门:“慈父见背”的伤痛,“舅夺母志”的凄惨,“祖母悯孤”的悲凉,“门衰祚薄”的怆落,“茕茕孑立”的寂寞,“形影相吊”的孤独。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
  
   三.广泛阅读可增强写作的结构意识
  
   阅读是掌握写作规律、学习写作方法的有效途径。别人的好文章读得多了,耳濡目染,便会懂得文章作法。鲁迅先生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熟读名篇佳作,往往会从写法上加以效仿。读多了,效仿的次数多了,慢慢就会变成自己的方法,并能有所改进和创造。胡国华老师的“按格有序作文训练法”,对学生的作文结构意识做了比较好诠释,其中的“横列式结构”“纵贯式结构”“扇面式结构”比较实用,深受学生喜欢。
   写作的方法、技巧只能在写作实践活动中去摸索,去学习,才领会深刻。反过来,写作实践、写作训练又会促使写作者广泛、敏锐地感受生活,启动大脑,提高主体的思维能力。
  总之,有广泛阅读之水,定能使作文渠成。我们要带领学生荡起双桨,去遨游书海,使学生尝读书破万卷之甘苦,享“下笔如有神”之乐趣,能切实提高写作能力,多多写出言之有物、论之有据、情真意切的好文章来。
  
  王艳林,教师,现居广西柳州。

阅读之水与作文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