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7期 ID: 140512

[ 姚慧 文选 ]   

如何让作文充满音乐美

◇ 姚慧

   一篇好的作文,不仅要文从字顺、立意高远、结构完美、中心明确,而且还应该读上去琅琅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充满音乐美。那么,如何让作文充满音乐美呢?
  
   一.要注意音节的整齐匀称
  
   现代汉语的词汇有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的词语。在作文的句子中适当注意它们的配合,可以使语句整齐匀称,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气势。
   如:“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朱自清《春》)
   句中短语的音节由二到四再到五,从少到多,整齐匀称,上口顺耳。
   再如:“黄维慌了手脚,就在双堆集一带胡乱蹲下,布成阵势,守将起来。”(谢雪涛《“老虎团”的结局》)
   “守将”就是“守”的意思。但多一衬字“将”,就形成一个四字短语,与前面两个四字短语连在一起,整齐而顺口了。
  
   二.要注意音节的平仄高低
  
   语言的抑扬顿挫,主要表现在汉字声调的高低变化上。汉字的四声中,阴平和阳平声音较长,读起来舒缓、平稳;上声和去声声音较短,读起来或曲折或急促。作文时注意了音节的平仄高低,从而恰当安排音节,就可以使文章波澜起伏、悦耳动听。
   如词语“兵强马壮”“风调雨顺”先平声后仄声,“异口同声”“妙手回春”先仄声再平声,“畅通无阻”“美中不足”则平仄相间。
   又如:“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朱自清《荷塘月色》)
   句中用“日日”而不用“天天”,虽然两者意思相同,但“天天”是平声词,“日日”是仄声词。仄声字声音短促、下降,更好地衬托出作者心里的“颇不宁静”。
  
   三.要注意韵脚的和谐一致
  
   诗歌十分讲究押韵,所以读之如歌。作文若讲究了押韵,当然同样会给人以和谐悦耳的音乐美感。
   如:“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簿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朱自清《春》)
   又如:“栏杆三面压人眉睫是青山,碧螺黛迤逦的辺愁欲连环。叠嶂之后是重峦,一层淡似一层;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余光中《沙田山居》)
   这两段中的加点字的韵脚分别都相同,读上去就如诗如歌一般顺口了。
  
   四.要注意叠音儿化的运用
  
   叠音就是音节的重复,它能加重语意,增强语句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如:“纵横交错的弯弯曲曲的河道,河边的柳枝吐了嫩芽,芦笋也钻出来吐叶放青了;河道里平静的水,从冬天的素净中苏醒过来,大自然的色彩把它们打扮得青青翠翠。真是山山水水都爱娇,好不动人”(高晓声《钱包》)
   儿化词读起来声音圆润,舒扬动听,带有亲切喜爱的感情色彩。
   如:“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老舍《济南的冬天》)
  
   五.要注意双声叠韵的用法
  
   双声即声母相同的双音节词,如“璀璨”“喧嚣”“淋漓”等;叠韵即韵母相同的双音节词,如“深沉”“殷勤”“伶仃”等。由于它们内部语音本身复沓回环,所以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美。
   如:“即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再天地间升腾。”(梁衡《夏》)
   又如:“月光又显得格外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住了。”(鲁迅《社戏》)
   六.要注意恰当运用拟声词
  拟声词即模拟自然界声音的词,如“叮当”“呼呼”“哼哧”等。恰当地运用它们,可给人一种如闻其声的音响效果。
  如:“接着走出一个小旦来,咿咿呀呀的唱。”(鲁迅《社戏》)
  再如:“当我扶着门把,往外头看的时候,总会传来一阵一阵的牛叫声,哞——哞——的。”(朱德熙《谈谈写作》)
  另外,作文还要注意对偶、排比、反复、回环、顶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句子的长短整散和句式变化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值得注意的是,语言属于作文的形式。作文语言的音乐美,一定要以不损害文意为前提。因此必须做到真实、恰当、和谐,否则只能是弄巧成拙,甚至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赝品。
  
  姚慧,教师,现居湖北郧县。

如何让作文充满音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