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其中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它是语文教学中学生获得知识的摇篮,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可以活化思维,启迪智慧,净化心灵,完善人格。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处理阅读教学这一重要环节呢?在此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学生的阅读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但要求学生会读课文,还要有较强的独立阅读各种文章的能力。而语文课堂就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战场,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战场就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严格实践训练,让学生自己动手。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阅读是一种饱含较强动作因素的心智技能,它借助内部语言在头脑中默默地进行认知活动。故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鼓励学生自学。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先在小组内讨论,由同学互相探讨解决,实在不行的最后再由老师讲解,并且要把老师讲解的时间缩短到最低限度,把学生自学和小组讨论的时间放到最大程度,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思考分析问题,这样才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2.让学生自己掌握问答的权力。
按照“新课标”自主学习的要求,真正有价值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或老师回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最大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的氛围,让学生踊跃参与、积极思考,把自己对课文的感受、疑难和设想提出来,这样就比老师提的问题有用得多,有效得多。
3.重视知识先导作用,鼓励学生调查访问。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技能的形式是以对知识的领悟为前提的。阅读必须先以知识为指导,在获得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增强阅读能力。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往往需要了解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活经历,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去查询相关历史资料,或网上查阅,或走访长辈、老师、朋友,这样往往优于老师的介绍,因为前者是主动学习,后者是被动接受。
二.激发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课标在目标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故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由再现形象进入文章创设的情景中,把握作者思想,探索文章意蕴。
1.在授课中,老师主要应观察学生动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特点,找规律,随机应变地引导学生学会抓契机,让学生的想象飞扬起来。
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当读到描写王熙凤外貌的文字时,有的学生神情惊异,我便灵光一闪,逗学生们:在贾府一大群女人堆中有一人与其她人打扮不同,是谁?她的突出特征是什么?神情好看吗?动作优美吗?曹雪芹写此时的心情怎样?这么一逗,学生们便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经小组内和小组间的讨论,不但弄清了王熙凤的性格、为人,还明白了作者的深意。
2.要新旧结合,沟通想象。
想象来源于生活观察和丰富的情感世界。因此,老师要在教学中创设一定氛围,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的神思,从而使他们自然而然地理解领悟知识。想象是活化知识的酶,能使语文阅读活力永存。
三.讲究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课堂阅读教学,培养阅读能力,就是要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迁移到课外,迁移到社会,这就要注意阅读教学中的方法问题。比较阅读是提高阅读效率比较有效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选择文体、内容、风格、意境相近或相对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培养学生把握文章感情基调的能力,掌握论述感情和韵味的方法,在读中品析,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拓展,在读中迁移。
当然比较的方法很多,如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正反比较等都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在此就不一一举例了。总之,比较阅读是一种巩固,是一种扩张,是一种碰撞,是鉴赏能力和朗读技能的双重提升,是学生再创造再迁移的过程。
方法得当,阅读效率就会提高,学生的兴趣就会激发起来,阅读的能力才强,阅读自学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培养起来,他们才能从文章中获得真正的知识营养。
唐大元,教师,现居重庆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