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7期 ID: 140539

[ 朱建波 文选 ]   

注重导入环节 打造高效课堂

◇ 朱建波

   导入,通常的理解就是教师为了引出教学的目标、内容而在授课前做的某些铺垫。好的导入设计,能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被间断,并在一气呵成中感受到语文课堂较之其他学科所特有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等。好的导入能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在自然的心理状态下轻松、自如地进入学习环节,这样他们在课堂上的兴趣会更浓厚,学习的注意力也能更长时间集中。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紧扣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新课导入、教学活动的过渡以及教学归纳总结等环节中,事先设置一个富有吸引力、趣味性甚至诱惑力的悬念问题,以富有煽动性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等,牢牢抓紧学生的期待与探究心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使他们能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取得课堂学习效益的最大化。
   但并不是所有的语文教师都能意识到精心、合理、科学、有效地设计导入的重要性。在一些导入设计中,我们不难发现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要么过分渲染,颠倒主次;要么牵强附会,生硬做作;要么没有导入,枯燥无味。那么在语文课堂的教学环节中怎样注意导入的设计呢?导入又如何精心设计呢?
  
   一、新授课开始之前导入。新授课的开始,教师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否有效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将直接影响到整节课45分钟的效率。这就好比走进剧院看演出,舞台氛围、导演水平,尤其是演员演技,对观众的情绪影响特大。因此一节新授课的开篇就犹如一台好戏的开始,语文教师就好比导演,其精心设计的开篇导语对于吸引学生、调动情绪进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等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在课的开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们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师和教材上?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或有目的地设置教学疑问,让他们带着疑问走进探索的世界,或采取“欲擒故纵”“声东击西”的方法,巧妙留下悬念,将他们一步步带进充满魅力的语文天地。
   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因教师的导入而产生了浓厚兴趣,那他对这节课就会充满期待甚至入迷,而一旦入迷就会产生钻进文章中去的渴求,这种渴求就会转化为学习动力。因此教师在新课前对导语设计细细揣摩,再三斟酌,设置“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氛围,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使学生以宽松的心境、浓厚的兴致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
  
  二、教学环节中衔接导入。课堂教学流程,是环环相扣,紧密相承的。内容之间也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一节好的语文课,要在45分钟里让学生走进“如沐春风”的美妙境界。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精心的过渡性导语设计让教学的各个环节之间的起承转合“不着痕迹”。放眼许多名师的课堂,他们的课之所以给人清新、轻松的美感,很大程度上与他们导入的功夫分不开。因为环节间的导入往往起到理顺教学结构、承启上下活动等作用。
   围绕文章重点、难点而设计的导入,既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要点有一个全局的认知,同时又可以不断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45分钟的课堂上能够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消除由于被动思维可能带来的疲劳感,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新旧知识间连接导入。教材的内容编排往往都遵循知识的系统性特点,新旧知识之间有着因果之间的内在联系:旧知识常常是新知识的台阶和跳板,是“温故而知新”的一把“钥匙”。因此在结束新知识的学习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满足于对本课知识的小结,而是要善于找到刚刚讲过的知识点与即将讲授的新知识之间的联系点,通过精心设计导语,使学生能够自觉地产生获取新知识的迫切心理。
   一个巧妙的导入,往往可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教师无论是从学生已知的世界导入到未知的领域,还是利用特定的情境加以大力渲染,都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心理期待,让学生在“意犹未尽”中始终保持探索知识、获取真知的强烈欲望。这样不仅仅使语文课堂充满吸引力,可以有效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益,而且让语文课堂更具人文内涵和无限的生命活力。
  
  朱建波,教师,现居江苏如皋。

注重导入环节 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