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7期 ID: 140507

[ 韩娟 文选 ]   

如何培养初中生的阅读兴趣

◇ 韩娟

   培养初中生的阅读兴趣,是提高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必要条件,本文试图探讨培养初中生阅读兴趣的一般方法,从课堂到课外,从教师到学生,从初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诸多方面进行探讨。
  
   一.精心组织阅读教学
  
   1.介绍作者轶文趣事,赏析精彩美文片段
   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特别是一些轶闻趣事,更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促使学生去阅读其作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材中会经常选取一些名作名篇,通过对片断、小品文的欣赏使学生体会作品的美妙意境,从而激发学生深入阅读的兴趣欲望。
   2.加强教师的范读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当地选择录音、配乐、图像等方式作为辅助手段进行范读,以激发孩子的阅读欲望。写景散文,大多配以优美的画面进行范读,学生边听、边看、边想象;诗歌,采用配乐范读或录音范读;一般课文则直接范读。当文中优美的意境、美好的向往、高尚的情操,伴随着教师富有情感的音韵,向溪水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时,学生与文本、教师则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此时,学生的情感波澜已被激发,他们在听了老师的范读后,则主动阅读文本,感悟文本。
   3.挖掘教材的空间
   给教材留下可挖掘的空间,给学生留下交流对话的时间,即把精彩的内容浓缩成小问题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互相交流感悟。给教材留下可挖掘的空间,就是把对文本的解释权留给学生,还学生与文本交流对话的机会,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独立思考,汲取精神营养;给学生交流对话的时间,就是让学生在与教师、同学的对话过程中感受到参与的快乐,成功的体验,获得情感上的升华,进而提高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1.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去感受、体验、想象。学生并不是对一切书籍都不感兴趣,只要我们让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阅读方式去读,其实学生同样都会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阅读方式,有的喜欢高声朗读,有的喜欢低声咏读,有的喜欢边读边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这样学生才会读得高兴,读得投入,对文章就能理解得透彻。我们要相信学生,给他们阅读的自由,抓住时机,巧妙引导,进行迁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为学生提供轻松自由的阅读环境
   阅读是一种求知行为,也是一种享受。除了需要对真正有害于学生的书刊进行控制外,不应对学生所读书刊的内容、类型和范围进行人为的约束和控制。通常,学生所读书刊的内容范围越广越好。大部分学生在阅读内容的选择方面已逐渐形成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我们不宜过多地干涉。
   3.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尊重学生的见解和感受
   在教学中,许多教师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总是不肯给充足时间让学生自主读书。他们让学生读书只是一种形式,走过场,学生还没有弄懂文章的内容,教师就要他们汇报自学情况。结果可想而知,学生就感觉到沉闷,自然会对阅读失去兴趣。所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要彻底解放学生的头脑、手脚,开放课堂、教材,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读书,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才能发掘学生智慧的火花,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注重阅读评价
   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评价,就是为了鼓励学生阅读,是对学生阅读兴趣的一种提升。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阅读评价时,语气要委婉、可亲,要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要做到公平、公正,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激励与赞扬声中学生敢于阅读,乐于阅读。在评价时要到位而不是一味的“很好”,要说出诸如感情真挚、语气坚定、语调适当等等。
  
   三.指导阅读方法
  
   汉语负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的佳作精品,更是蕴含着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情感,读起来荡气回肠,令人震撼,令人陶醉。学生阅读时,要注意语言文字的实用功能,又要注意它的熏陶感染功能,感受其中的精华和思想情操,这就有一个方法的问题。
  课堂上进行阅读教学,要腾出课堂教学的时间用以自读。学生阅读有什么想法,有什么疑难,有什么体会,可以随时表达。气氛宽松,探讨热烈,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鼓励发挥想象力。不能都是逻辑推理,常规思维,要有形象思维。单提出问题不够,在脑中要能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构造出种种鲜活的形象。在有限的课堂里能开展无限的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在课外阅读方面,我们借鉴著名学者郭启宏先生在一文章中提出的4种读书法,即:信马由缰法、蜻蜓点水法、囫囵吞枣法、改弦易辙法。这四种方法我们不妨教学生一试。
  
  韩娟,教师,现居江苏兴化。

如何培养初中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