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习惯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但良好习惯的形成过程是严格训练、反复强化的结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就如何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做了初步的尝试。
一.坚守课内主阵地
习惯是一种持久而稳定的心理特征,并非“一日之寒”。因此,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方面任重而道远。我首先是把课堂作为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的主阵地,并着重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鼓励、期待创奇迹
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应该是彼此分享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样形成的阅读习惯才能使学生真正得到成长。
经过摸索,我开始尝试花几节课“推销”自己上课的一些主张,鼓励大家积极思考,畅所欲言,我期待他们课堂上不断生成的精彩。学生的阅读潜能是巨大的,只要给他们提供表现、思考、研究、创造的机会,他们都乐于阅读,都善于阅读。在学习《威尼斯商人》这一课时,我鼓励他们谈对剧中人物的看法,一个叫琚波的男生在逐一分析了每个人之后,又申明了一点:他同情犹太人夏洛克,认为作者这样丑化他带有种族歧视倾向。他还说,在二战时候,法西斯对犹太人的恶行令人发指,他每次看到《美丽的谎言》中被摧残的犹太人的表现都感动得忍不住要流泪,《威尼斯商人》中对犹太人的态度是不正确的,难道就因为犹太人聪明、会经商、富有就可以任意践踏他们的尊严吗?这种开放式的阅读课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渐渐的,阅读成了学生愉悦的事。课堂上气氛活跃、轻松、和谐,学生都能大胆质疑、各抒己见,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渐形成。
2、阅读方法引上路
在阅读实践中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循序渐进地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意义重大。阅读的方法很多,如朗读、默读、复述、精读、略读、浏览、品读、点评等,我重点训练了学生精读、略读和点评相结合的方法。
教材中所选的名家精品很多,便于学生阅读、欣赏,进行规范的语言训练。学生运用精读、略读和点评相结合的方法阅读《蒲柳人家》,边读边点评,对“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等句子印象深刻,作出了精彩的点评。在这个基础上,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就特别到位。点评不必求全责备,要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如一个学生说何满子的奶奶认为何满子的妈妈是一朵纸花,中看不中用,这话表明她对知识分子的轻视,这是她的一个缺点。学生敢于谈出而且能够谈出自己的见解,不正是我们做老师的所期待的吗?
二.延展课外新天地
在课内教师如此苦心经营,但学生所得毕竟有限,因此在立足课内的同时,还应重点
落实好课外的阅读训练,使学生养成自觉读书的好习惯。课内是基础,课外是延伸和补充,课内、课外必须相互结合,互补互助。
1、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首先我不断地提醒学生:教科书要读,教科书以外的名著、名篇也要读。并不失时机地结合课文推荐课外读物,如学了课文《列夫托尔斯泰》就推荐学生阅读《名人传》,学了《荷叶 母亲》就推荐阅读冰心的《繁星》、《春水》。
钱理群说:在学生的阅读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经典领域,为学生打一点“精神的底子”。当然教师推荐以名著为主外,还应常推荐一些时文、传记,科普读物及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一些报刊杂志。经过组织和宣传,大部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被调动起来,而且阅读有品位、上档次。
2、教给科学的自读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强调:“学生读课外书要注意养成好习惯,先看序言或作者编著的前言,知道全面的梗概是好习惯。把全书估计一下预定若干天,而且真能看完,是好习惯。有了不解之处,不怕查工具书,不怕请教老师或朋友,是好习惯。自觉有所得,随手写简要的笔记,是好习惯。”好习惯往往和好方法是相联的,有了读书的好方法,才能有好习惯,才会有读书的高效率。
我在规定了阅读的量,提出了阅读要求后,还有目的、有计划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另外还要求学生阅读应注重积累,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积累往往可以通过剪贴、做卡片、写读书笔记等方法。这些方法我都是采用示范、提醒、启发等方式教给学生的。习惯成自然,当方法与习惯融为一体时,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就形成了。
张守华,教师,现居湖北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