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7期 ID: 140514

[ 金光明 文选 ]   

初中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

◇ 金光明

   参加过作文阅卷的老师大多有这样的感慨:初中生作文千篇一律的现象太严重!是的,几百份作文阅下来,脑海里浮现的就那么几种题材、思路、结构。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语文教师和专家的极大关注。
   究其原因主要有这样三个方面:一是缺少“源头活水”。初中生知识面狭窄阅历浅,“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叫他如何写出新意?二是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受思想教育概念化的影响,学生的情感世界较为荒芜,作文中满眼的大话、套话,就是难觅真话的芳踪。三是作文教学模式化造成的后果。为了应付考试,作文教学模式化现象严重,学生根据老师传授的“模式”,写出的多是“八股式”习作。
   课标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就初中生的作文现状看,距这一要求相差甚远。所以,当前初中作文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首位。如何培养这一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汲取源头活水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的倾注出真实的水,这源头很密迩,很广大,不用外求,操纵由己,这就是我的真实生活。”确实,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然而,我们的学生却缺少汲取的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关注自然界的寒来暑往、花开花落,读好社会和自然这两本书。要鼓励学生留意生活中充满情趣的瞬间,坚持写随笔,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无论是真善美,还是假丑恶,相信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心灵体验,当这些体验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烈,到了不吐不快的时候,必然能够下笔如流,妙笔生花。
  
   二.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每个学生都有相对独立的情感思维空间,然而在写作时,这一空间常常处于封闭的状态。长期的主流价值观影响使学生习惯于学着大人说话、思考,用成人的眼光来看世界;而受年龄的限制,他们的心智又不可能真正达到成人的水平,所以常常给人“小孩说大话”的感觉,作文中充斥着太多假大空的内容。因此,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教师首先要注意引导学生摆脱常规思维的束缚,学着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深入探索和挖掘,写出具有新意的文章。例如:老鼠是令人厌恶的,但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思考,假如没有老鼠,世界将会怎样,由此得出各种动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人又何尝不是这样。
   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缺乏想象力,文章也就失去了可读性,即使勉强拼凑出来,也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多是无病呻吟之作。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合理的想象,可使文章思路开阔,闪耀着绚丽的思维的火花。初中生喜欢幻想,老师应当因势利导,鼓励其独立思考、大胆想象,设法使他们的想象力在作文中鲜活起来、迸发出来,进而写出富有创新精神的文章
  
   三.鼓励学生抒发真情实感
  
   我们的作文教学通常要求学生的作文内容必须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比如写妈妈,那必然是无私奉献,照顾孩子无微不至,然后就上升到对母爱的歌颂。再比如要写老师,必然马上就想到了蜡烛、春蚕,灯下改作业,雨里送学生,病中来补课,几乎没有不高尚的老师。……仿佛只有歌颂正面形象,内容才是健康的。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美的事物能给人以榜样的力量,丑的事物也能引起人的反思,起到警示的作用。写妈妈,也可以批评她的不孝敬老人、爱打麻将;写老师,也可以写他的知错不改、强词夺理。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敢于让学生自由表达情感,展示个性与灵性。
   轻松的氛围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紧张的氛围则会在师生之间立起一堵可悲的障壁,影响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创新心理,尤其是学生那些稀奇古怪的、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想法,教师要能耐得住性子,倾听其心声。对于那些能够发表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要给予热情的鼓励。心理上的有效沟通,必然会营造出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和谐的师生关系必然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
  培养作文创新能力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作文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所能凑效的。但只要我们能足够的重视,有科学的措施,经过长期的努力,学生一定能够写出富有新意的作文,这种创新的能力也必将伴其一生,对其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产生有益的影响。
  
  金光明,教师,现居江苏兴化。

初中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