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7期 ID: 140500

[ 周英萍 文选 ]   

情感是阅读教学的生命水源

◇ 周英萍

   在一次县级优质课竞赛活动中,七位老师上同一课题:《皇帝的新装》,评价人物形象时,有的老师这样设计:你认为哪一个人最可恨?哪一个人最可爱?为什么?而另一个老师的设计是:假如你手中有一根鞭子,你最想抽打谁?假如你手中有一朵红花,你最想给谁戴上?为什么?
   前一位老师的课堂让人如坐大牢,度日如年。学生要么面面相觑不知所以,要么傻乎乎地看着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而后一位老师的课堂却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教师和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究其原因,前一位教师问题设计偏冷,与学生心灵产生了一定的距离,造成了教师与学生、与文本脱节的现象。后一位教师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使其积极投入到阅读文本中去。如此看来,情感,是阅读教学活动中的生命之源。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语文学习的情感,即对语文的兴趣、热情程度。二是培养学生高级的情感,即通过文章的熏陶培养学生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情趣等。前苏联苏霍姆林说过:“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才能完成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
  
   一.激情渲染,激发兴趣
  
   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沉淀深厚的文化积累,有丰富敏锐的情感,对文本有深入独到的理解,对学生有着细致周到的了解,然后,才能真正设计好导语乃至整个课堂的流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用身边的人和事情来吸引学生,或者利用多媒体的音画来渲染气氛,或者创设一定的情景来铺垫课文——例如,在教学《敬畏自然》一课时,我用新近发生的有关日本海啸的视频导入,然后配上导语:我们曾那么意气风发地相信“人定胜天”,口口声声说要征服自然。可是,如今我们没有征服大自然,却被大自然征服了!那么我们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然?《敬畏自然》会给我们指点迷津的。
  
   二.披文入情,春风化雨
  
   任何一篇优秀的文章都包含作者浓浓的情感,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无论是说明文,还是议论文,抑或实用性文体,都离不开一个“情”字,而要让作者的情感在学生心里产生共鸣,教师必须教会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完成高级情感的培养。怎么做呢?
   首先是有感情的朗读,利用各种朗读的方式去感知文本,使学生对文本有整体感知。其中最重要的是把握作者的情感!例如,《背影》中的父子情深,《老王》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人的愧怍,《最后一课》的爱国情怀等等,只要抓住了文本的情感,就抓住了教学的主线,也就找到文章的脉络,然后沿着这条脉络去设计其他教学环节,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品味语言,对于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关键句要加以反复地咀嚼与品味,通过诵读、熟读,由读生感,由感到悟,由悟到移,直至产生愉悦的审美情趣,从而达到“使其言皆出吾之口,使其意皆出吾之心”的最佳境界。
   三是鉴赏评论,弘扬个性。对文本的内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文章写法,学生都可以有自己独到的体悟与评价,不必拘泥于一家之言。不过,教师也必须引导学生尊重文本,尊重作者原意,并不是天马行空的胡乱发挥。这就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得到了美的熏陶,促进了他们健康积极的心灵成长。
  
   三.情感迁移,激活创新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当,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立足课内,着眼课外。以教材为导向,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有意识地把课堂延伸到课外阅读中去,既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的习惯,更让他们从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吸足营养,满足健康成长的需要,这才能算是真正地学好了语文。
  总之,只要调动了学生情感,就像开启了阅读教学的生命之源,语文教学这条长河因此而流光溢彩,生机盎然!
  
  周英萍,教师,现居重庆大足。

情感是阅读教学的生命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