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学校曾经组织的语文百科知识竞赛中,有这样一道探究领悟题:当你听到|05|1.1|1.1 567|1 1|这段音乐的时候,你会联想到哪些事物?你心中会涌起怎样的感情?全场无一名学生正确答出,都认为是怪题。我和几位语文教师看到这道题时,也不约而同地认为:这道题学生做起来有很大难度,因为,我若不是兼代几节音乐课,也未必能做出这道题,其他几位老师也都满脸愕然。其实能唱出曲谱,答案也就明确了(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于是,一种恐慌、焦虑涌上心头。我陷入沉思:课程改革进行得轰轰烈烈,可如何改进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文化素养呢?
一.观念转变首先要到位
在我市举行的一次省级教师优质课评比中,几乎所有参赛教师都在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自然地”布置作业。评课时有关评委指出:新课程注重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重在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运用于实践。而布置作业显然没有体现出这一点,建议这一环改为“课外探究”。这说明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典型的新课程理念并未深入人心。省级优质课选手尚且如此,很难想象那些普通教师对新课标的认识会怎样。就笔者所在地区对新课标的学习,也仅仅就是开几次讲座,上两节改头换面的观摩课,至于评价方式、考试制度等重要环节均是老一套。不能不令人慨叹: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不能仅是口号,应见行动!社会的发展,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遗憾的是我们许多教师仍是穿新鞋走应试教育的老路,更有甚者,新鞋也未换。可见,语文教学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学校对教师文化素养的提高,也应有促进方案、跟进措施。
二.语文教师文化素养亟待提高
毫无疑问,教师文化水平的高低必然影响着教学水平的高低。众所周知,一碗水与一桶水的理论无须再作赘述。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到:“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见,新课改对教师来讲无疑是一种人生的挑战。当然,我们也在提高,但为数不少的人提高的只是学历层次,文化层次的提高却不容乐观。我们应该感受到(相信许多教师也有同感):我们教师的知识结构已远远落后于这个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亟待改善与更新!
语文学科是一个极具个性化的学科,尤其在今天的新课改下,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课程综合的发展,更需要语文教师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具备广泛的文化素养。语文教育专家李镇西说过:“语文学习的范围应是整个世界。”的确,社会生活的一切知识---从天体演变到人类的进化,从国际风云变幻到流行歌曲,无不和语文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年来许多语文试题都涉及到这个问题。本文开头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因此,语文教师应是“综合型”人才:不仅在本专业是个行家,更能对跨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还应掌握相应的网络信息技术等知识技能。
三.校本培训中提高语文教师素养的几点建议
1、强化教师终身学习观念,着力培养教师的学习习惯。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应是善教者,而且首先应是善学者。笔者建议,可以以制度促进学习。规定每周有固定的学习时间,每学期做业务学习笔记,阅读必读教育名著。以课改为契机,让学习成为一种需要。新时期教育形势和新课改中暴露的一些问题,要求教师在做中学,学中做,终身学习。
2.创设氛围,积极构建学习平台。学校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机会,积极搭建更多的学习平台。如可以请专家、名师到校开讲座、授课;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鼓励教师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下载有关教育教学资源;建立读书引领与考评机制,把阅读培养成习惯等等。
3.扶正语文教学评价的导向。关于对教师的评价,改革至今,许多学校出台了许多新的措施,形势喜人。但是为数不少的学校没有建立起从教师的职业道德、文化素养、师生关系、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和对自己教学的交流与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的机制,仍停留在成绩考评一票否决、一好百好气氛中。我们应以激励为主,重视教师文化素养的提高,建立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格局。特别应强调:不能只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对教师的评价应该公正全面、以理服人,既要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又要利于教师素养的提高。
总之,现代社会,作为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文化素养必须是精与博的有效结合。在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准方面,必须力求精深;在知识结构和科研理念方面,必须力求广博。“梅花香自苦寒来”,让我们不断努力、积极探索,做名师、大师!
吕红,教师,现居江苏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