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7期 ID: 140567

[ 刘美廷 文选 ]   

在学习中反思 在实践中成长

◇ 刘美廷

   从教十余载,历经了多次的教学改革,从学洋思到杜郎口,从当堂检测到导学案,一次又一次的学习,让我从初为人师的懵懂到有所思。
   我喜欢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既可以学习到上课老师精心设计的语文教学思路,又可以聆听到专家的点评,了解到最新的教学动态和要求;
   我喜欢和其他的语文老师交流,在聆听中学习别人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理念,在辩论中明辨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我喜欢在课余闲暇时间静下心来看看有关语文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一方面学习优秀的课堂设计,另一方面学习最新的教学理念,以免自己成为井底之蛙;
   我特别喜欢听优质课或名师上课,不是我迷信他们,他们能站在那个讲台上肯定有着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有时候听课回来甚是激动,总想如此好的设计如果用在我的课堂上会是什么效果,我可以假借哪些过来……
   2010年上半年在通州育才中学认真欣赏了全国一等奖老师的精彩,更让我激动的是终于领略了语文教学界的大师余映潮老师的风采。
   余老师执教的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文《松鼠》,正好吻合我的进度。看似很质朴的语言,简单的版块,不觉有惊奇之处。回来后反复播放他的课堂录音,认真笔录学习,才发觉简简单单之中学生活动充分,不仅学得了实实在在的知识,更是在师生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学会了读书的方法,妙哉!
   回来后我在学习汇报课上,将余老师的课整理后结合了我们学生的特点,试上后包括校长在内的同事们都说余老师不亏是“大家”,版块的设计简单而层次清晰,梯度也很好,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研究的热情。
   笔者在设计课文《松鼠金龟子》的教学时,也尝试着用这样的方法:由几个关键词语带动整篇文章的整体把握,然后再于精彩语段中反复阅读研究,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与生动,最后归纳总结。但《松鼠金龟子》一文太长了,说明对象的特征也不像《松鼠》一文那么集中、清晰,反思着用同样的方法总觉得不够理想。我想从余老师的网站找到他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没有直接的回答,但在认真学习过他的一篇篇文章后,我进一步明白了:教无定法,要据具体情况而定。
   在苦苦思索后,与其他老师、同事探讨,最后决定用一个主问题——
   抓住这个问题,学生可以目标明确地阅读本文,能让他们的前置性学习落到实处。在阅读中,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的特征以及说明顺序、文本的写作特征全都了解了。一节课下来,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理解,许多环节的内容老师其实可以不必一一讲解,默契的配合让师生一直沉浸在兴奋之中。我们的课堂,真正做到每一个人都是主人,何乐而不为?
   《木兰诗》一文的执教老师也以自己独特的阅读指导荣获了全国一等奖,评课时得到了很多老师包括黄厚江老师在内的专家的好评。反思自己的课堂,虽然也很有意识的注重学生的阅读,但是没有他做得到位,我觉得回去也要好好的尝试!
   我将课堂录音做了很详细的记录,理出了教学思路,尤其是阅读的具体指导。执教此课时,正值“四导”,领导听了我的后,觉得失去了我的课堂个性,建议还是改用一个主问题,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赏析。我也觉得这种鹦鹉学舌的后果是课堂任务完成不了,学生也没有充分的发挥好主体作用,还让自己十分懊恼。我利用空间时间,确立了“作者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木兰形象,为什么你这么去理解”的主问题,用自己智慧的双眼去解读文本。结果不仅师生间有了默契的配合,学生的阅读也变得更加的充分,个人阅读、小组阅读、齐读、赛读、个人反复提高读……没有串讲,但无论整体的把握,细部的精读都很充分,学生有了更多的自己的解读和思维的争辩,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我和我的学生都很高兴。
   让我感动的是,因为我们学校面临着撤并,有不少老师会随着初一新生的停招而提前到另一个集体去工作。我的学生们纷纷打来电话或在我的QQ上留言,表达他们期望我能和他们继续一起学习语文。我开玩笑说他们逗我开心,他们却认真地说:“很喜欢上你的语文课,有趣,更主要的是让我们学会了怎样学语文,怎样去读书,也就不觉得语文难学了,感觉有了不少进步,哪怕现在考试成绩还看不出,但是已经感觉到自己学习语文有了着落,有了方向,以后一定也能在考分上见分晓的。”
  我想作为有效教学,就必须把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关注教学效益与质量,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统一起来。
  
  刘美廷,教师,现居江苏如东。

在学习中反思 在实践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