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7期 ID: 140542

[ 高德利 文选 ]   

《背影》一文艺术留白的探究

◇ 高德利

   “背影名文四海闻,少年波老更亲情。清芬正气传当世,选释诗篇激后昆。”这是1988年江泽民为纪念朱自清诞辰90周年,提笔写下的一首诗。一篇一千三百多字的短文感动了无数的学子,感动了无数中国人。朱先生和他的父亲早已离我们而去了,然而“父亲”的背影依然那么清晰。一个普通父亲的背影为何会有如此感人肺腑的力量呢?朱自清先生在西南联大任教时,课余之暇随便散步,学生向他请教,谈到陶渊明诗,也谈到《背影》。他的回答很简单,就是:“我在《背影》里写出了可贵的性格。”“父亲”的背影之所以永恒源于“父亲”是一个坚强的人,“父亲”是一个有爱心的人、“父亲”是一个失败的人、父亲是一个包容的人。
  
   一.背影中包藏了父亲的坚强
  
   朱先生的父亲朱鸿钧是一个坚强的人。这篇文章写的是1917年朱自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那一年朱自清已经20岁左右。可见当时的父亲已经年老,从文中对父亲背影的描写也可以读出这一点。文章的开头写道:“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在1917年冬天,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情。在这个家庭变故中,受到打击最大的人应该是父亲。因为对父亲而言,母亲去世了,这是一大打击;在人生的暮年公职被解除。作为家庭的顶梁柱的父亲所承受的压力和受到的打击之大可想而知。然而,父亲却反过来劝慰我。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多么坚强的意志啊!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年轻的儿子,外出求学,年老的父亲外出谋生。本该颐养天年的父亲的背影是那样的羸弱,步伐是那样的蹒跚,然而羸弱中透露出刚强,蹒跚中透露出坚定,也透露出一丝悲壮。望着父亲这样的背影,我们怎么不簌簌地流下眼泪呢?
  
   二.背影中蕴藏了父亲的爱
  
   在我们眼中,最常见的便是慈母严父的形象,但是《背影》中,作者写的却是一个极度关心自己的父亲形象。从“我”将要上车北去开始记起,父亲由于事忙说定不送我,却最终还是不放心而决定亲自送我去上车,而父亲的那句“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充分体现了一个为人父的心情。为什么他们去不好?因为他们不是父亲,尽管再三叮嘱,父亲还是怕他们照顾不周。这又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父亲那深藏的爱。此外,父亲与脚夫的讲价与对“我”路上的嘱咐也均体现了父亲的爱。
   父亲对我的爱还表现在“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尽管作者当时已经20岁了,但在慈爱的父亲眼里永远是孩子。
   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父亲越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这是一种极为笨拙的爬的方式,也是一个极为辛酸的爬的方式。其实橘子可以不买,即使买也可以不用父亲亲自去。但从父亲“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的举动,我们可以窥探到父亲的内心世界。父亲当时的心里一定是这样想的:“我又为儿子做了件事了,这下儿子在路上不会口渴了!”同时也是为了不伤“我”的心,故意显出轻松的样子。多么伟大的父亲啊!多么朴实的爱啊!望着父亲这样的背影,我们怎么不簌簌地流下眼泪呢?
  
   三.背影中隐藏着父亲的失败
  
   父亲的坚强并没有换来成功。“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父亲借的高利贷,直到朱自清先生去世前才替他还清。因此“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父亲之所以待我不同往日,是因为生活的不如意,是因为生活的理想和黑暗的社会现实之间巨大的差异而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当然,也有和我关系失和的原因)于是身体本无大碍的父亲竟然发出“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悲叹。不禁令人心酸掉泪。父亲是个旧知识分子,他的心中认同并维护着这个腐朽的制度,他也曾经是这个制度的既得利益者。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不是吗?家庭因着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在他们心头笼罩着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在这一背景上,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因此当我们读到“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想像父亲颓唐的背影,怎么不簌簌地流下眼泪呢?
  
   四.背影中贮藏着父亲的宽容
  
   文章开头一句:“我与父亲的不相见已二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为什么作者不说“没有见到”,而是说“不相见”呢?这“不相见”三个字,其实是有很深的内涵的。从“不相见”可以领悟到“我”和父亲的不见面是故意的。“但这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这里除了再一次强调“不见”是故意的以外还隐约交代了不见的原因:父亲年事渐高之后,退化、颓唐得厉害。(朱自清的传记材料表明,1923年上半年,朱自清回到扬州教书。父亲很失望。由于家庭拮据,朱自清教书的收入又不高,给父亲的钱就少了些。于是,父亲就臆测是儿子变心,还有朱自清后母的撺掇,父亲就把自己内心不快都发泄到儿子身上。曾发生了父亲通过校长把儿子朱自清薪水全部给支走的事情。从此,父子反目成仇,形同路人。其时,朱自清正好接到清华大学的邀他去任教的信函,学期一结束,他就辟下妻儿,独自一人动身北上北京就职。这便是《背影》开头讲到两年余里和父亲不相见的原由。)从“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以及主动“写了一信给我”就可以看出在父亲的心中早已冰释前嫌。而我却一直到父亲来信之前都没有未能主动向父亲示好。比起父亲的宽容、仁爱,我的心胸是多么狭隘啊。因此读到这封信的时候怎能不顿生伤怀悲叹、羞愧忏悔之心?怎么不簌簌地流下眼泪呢?
  在《背影》的字里行间,我读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无不是人世间浓烈深挚的父爱。在这个沉重的“背影”意象后蕴涵着的是一首动人的父子之间爱的交响曲。
  
  高德利,教师,现居江苏姜堰。

《背影》一文艺术留白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