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牧师正苦思着第二天的讲道内容,他的小儿子却在隔壁房里吵闹不休。为求安静,他从一本杂志中撕下一幅色彩鲜艳的世界地图,并把它撕碎了丢在地上叫儿子拼拢,拼好了给儿子买好吃的。可他的儿子不到五分钟就拿着拼好的地图给他看。他吃惊地问儿子怎么拼得这么快,儿子告诉他:“地图的反面有一个人的照片,我将这个人的照片拼到一起就行了。因为这个人是正确的,所以这幅世界地图也就是正确的。”牧师赶紧给儿子买了好吃的。仔细琢磨儿子的话,他开心地笑了,明天的讲道内容有了——“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那么,他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牧师父子都善于“借用”:牧师原本想借拼凑地图来消磨儿子的时间,可是儿子却借用地图反面的人像,很快拼好了地图,牧师又巧借此事作讲道的内容。像这样借助于另一事物的力量、方法、原理或形式来进行新的构思和设计的,科学上称之为“借用法”。
在语文教学中,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灵活地采用“借用法”来解难答疑,或活跃课堂气氛,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借用课外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学中,适当地借用课堂之外的知识,让学生情绪高昂地投入课堂学习,往往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有一次,我在教《早读课本》上的《满江红》这一课,在课件中准备了歌曲《满江红》让同学们欣赏、感悟。刚打开音响,就有一位调皮的同学怪声怪气地唱了一句,引得其他同学哄堂大笑,原本营造的庄重的气氛立刻被破坏掉了。我有点生气。这位调皮的同学看我生气了,脸上也露出了怯意。看到这一幕,我脑中突然灵光一闪,迅速调整了思路,对同学们说:“这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慨,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读来非常感人。刚才就有同学因为感动没有把握好情绪,现在请同学们再来体味一下,我们请刚才那位同学读一读这首歌”。结果,那位同学朗读得非常投入,全班同学也严肃起来,与他一起朗读,还自发地谈了感悟。原本作为情感升华的难点问题,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我在这里就借用了相声艺术中的“现挂”手法,即“演员机动地利用当时的环境,给自己创造一定的条件来即兴创作”(《侯宝林谈相声》P91)。
二.借用其他学科的知识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要求语文教学注重构建一个开放的教育系统,使人的才能得以充分、尽兴的发挥。这就是学科整合。
中学课程除语文学科外,还有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生物、音乐、美术、综合实践等课程,这些学科之间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联系,它们与语文课也有着相互渗透的情况。新的时代要求语文教学必须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吸收多学科的教学经验,以灵活的方式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语文课教学中若能善于挖掘、借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这一目标的实现便为期不远了。
如教读《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作者在分析物候现象的差异时归纳了四个影响因素。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因素,特别是对前三个因素的理解,教者就可以借用地理学科中的经度与纬度、内陆与海洋、海拔的高低等差异带来气候差异的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物候现象不同的原因。
三.借用语文课本中其他文章内容
中学语文课本里有不少文章在内容、形式等方面都有贯通联系之处。教学中,借用其他文章的内容、形式来解决一些问题,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现行几个著名版本的教材都选用了大量经典篇目,或形象生动,或感情真挚,或想象丰富,或结构精美,或语言优美等,无论在写作或为人处世方面都能给学生一个很好的启迪,让学生在阅读中成长。而老师和学生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学生写出的文章或内容空洞贫乏,或语言苍白无力,或缺乏真情实感……其实我们可以尝试借用课文,广泛地联系学生的阅读和生活,汲取课文中各种写作技巧,唤起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激起学生创作的冲动。这就是“假舟楫以绝江河”。
如我在指导学生《享受过程的美好》一题的写作时,就借用了贾平凹的《月迹》一文的构思:中堂赏月图→院中寻月图→树下争月图→河边得月图(沙滩议月图)。其中孩子们追寻中秋月踪迹的趣事,在作家心中留下了一抹温暖的痕迹,寄托了作家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这就是在“享受过程的美好”。有此范作,何愁学生找不到材料可写或是离题、偏题呢?因为借用了这篇课文,尽快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打开了学生的材料宝库,同时再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写作技巧,激发出学生的写作激情,相信学生一定会推陈出新,写出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来。
四.本文的内容也可借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对的,但,能“攻玉”的不仅是“他山之石”,有时“本山之石”也可以“攻玉”。有些课文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参照就可解决其中的问题,这也可叫“就地取材”。
七年级语文(沪教版)教材中的《明湖居听书》一文描写白妞说书时,采用了层层铺垫的手法。为了讲清这个问题,我便借用了作者在形容白妞说书到高音区的一个比喻来说明作者描写白妞说书所用的高超的艺术手法。
原文说白妞说书“唱了十数句之后……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大通;及至翻到做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做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文章先从环境上进行渲染。偌大的戏园子,上午十点就“已经坐得满满的了”,演出却还要等到下午一点;老残为了能听上书,“送了看座儿的二百钱”走了后门,才在“人缝里坐下”;“卖烧饼油条的有一二十个,都是为了那不吃饭的人买了充饥的”;到了十一点,连抚院、学院的高官居然也“带着家人,陆续进来”。这些渲染真切而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使读者对白妞的演技产生崇拜而神秘的感受。——此“泰山”的底层山。
第二步,以弹三弦的男人作陪衬。他的轮指弹奏,技法娴熟,琴声抑扬,使得“台下叫好之声不绝于耳”。他是伴奏者,尚且有如此技艺,表演者当作如何表演?——此“傲来峰”也。
第三步,让黑妞出场作衬托。上场时,作者有意不点明她的身份,直接写她美妙无比的演唱。听到“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每句七字,每段数十句,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至此,谁不认为她就是白妞呢?后来作者才写出观众的议论,让一人道出她不是白妞,而是黑妞,是白妞的妹妹,是白妞教出来的,“若比白妞不晓得差多远呢!”这还不是最好的表演!——此“扇子崖”也。
至此时,人未出场,她的高超技艺已在精神上征服了观众,真有“千呼万唤始出来”之势。接下去,才正面写白妞说书。——此“南天门”也。
“南天门”究竟有多高,作者又通过“缠绕的白云”来烘托——以观众的反应和评论来烘托白妞说书的艺术效果。白妞的唱腔经过十曲回旋之后有个顿刻的间歇,听众“屏气凝神,不敢稍动”,都进入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一曲终了,“叫好之声,轰然雷动”。再听大家的评论,黑妞的好处,人说得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学不到。难怪梦湘说:“每次听她说书之后,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甚至“三月不知肉味”呢!
总之,课文就是这样层层铺垫,层层递升,一直把观众、读者推到云霄里去听仙乐,让读者在急、盼、猜、议中领略白妞那超凡绝伦的歌喉,以收到摄魂夺魄的艺术效果。
这样利用课内的内容来借鉴讲述,既能把问题说得透彻、生动,又能启发学生善于融会贯通,将书读活。
其实,借用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大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能用得到。如政治上用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思想,经济上采用西方的管理模式,文化上借用拉丁字母等,都是我国的借用。古代的《孙子兵法》被各行各业借用,则为“古为今用”。小到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也要适当借用:生活要向当代雷锋郭明义那样简朴,学习要发扬女排的拼搏精神,工作要向袁隆平那样看齐。
总之,“借用”的方法使用范围是很广的。语文教学中,少不了使用各种参考资料,那当然也是借用。只是参考资料是有限的。它不可能把教学中遇到的一切问题都能考虑到,因此,有时我们不妨把手伸长一点,到处去有效挪用。这样的借用,不仅对解难答疑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创造性思维,利于启发学生把课内外知识融会贯通起来,让知识成为内外循环的活水。当然,借用讲究贴切自然,信手拈来,借而有用,恰到好处,切不可生搬硬套,弄巧成拙。
梅友成,教师,现居江苏姜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