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的最大魅力就在于“情”与“美”,是对美文美篇的情感熏陶和审美体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把学生带入一个有血有肉的情感空间,领略作品丰富多彩的精神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从而达到大语文的教学目的。
一.领略作家情感,拓宽学生感性思维空间
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是作家们对社会、对人生的关注,是他们独特而深刻的人生体验。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作品的情感世界,带领学生进入充满魅力的艺术氛围,开拓感性思维空间。我们必须从文学作品的形象化、情感化特征出发,在教学中,师生一起参与文本的分析与体验,努力与作者形成心灵的沟通与情感的交流。我们不仅要知道《红楼梦》的作者、主人公,还要知道感人肺腑的葬花词;我们要了解白居易,还要明白《长恨歌》的可歌可泣。把握文学形象,领略作品的精神内涵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形象思维是进入文学作品的关键,没有情感体验,简单的机械化阅读只会使阅读教学步入一个无法自拔的深渊。只有进入文本,领略作家的情感,营造形象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凭自己的生活阅历和审美情趣,去创作他们心目中的“哈姆雷特”,才是我们教学的正确途径,也是我们阅读教学的共同追求。
二.以情为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审美教育离不开“情感教育”,从“美”中生“情”,以“情”为美是语文审美教育的核心。过去的语文教材为了适应时代潮流,过多地选取了政治性较强的文章,片面地追求功利化的文学教育,使文学失去了原有的魅力,使学生的精神空间失去了鲜明的个性,学生的感情日趋冷漠,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和人文素质。
蔡元培认为文学教育的目的就在于给予人们以心灵的慰藉,拓展人的精神空间。是的,假如没有感情体验,李煜的“一江愁”不会流传千古,正因为作者关注的不是个体的情感,而是写出了人类普遍的心理模式。许多优秀作品都是从人的灵魂出发,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触动了心中的某些情结,把自己置身于作品之中,在文本中进行遨游。正是因为作品洋溢着丰富的情感魅力,才使作品散发出迷人的美感,“情”与“美”是相辅相成的,审美体验其实就是情感体验。中学生正处于花一般的年龄,他们对未来、对生活充满了幻想,缺乏人生体验和社会阅历,只有通过文学作品来透视人生的千姿百态。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认识到情感对学生的渗透作用,带领学生走进审美的艺术殿堂,用心品味作品所蕴涵的精神实质,把握作品对人性的剖析、主张个性发展和精神的自由。深刻体会作品的情感,把情感作为审美的核心,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正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个总体走向。
三.感悟人格魅力,强化学生人文素养
审美即情感,情感即人生,如何将文学作品大的精神内涵化为学生内在的人文素养,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一直琢磨的问题。我认为优秀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是一种人情美、人性美、人格美,多介绍美文佳作,让学生在情感的氛围上感悟文本,通过长期的熏陶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文学的教化作用不仅要体现在人的行为道德方面,还必须体现在人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上。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造就了多少像屈原、陶潜、文天祥、李白可歌可泣的故事,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的灵魂,都是中学生学习的楷模。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把作品同作家人格结合起来,从人性的角度上领悟作品无穷的精神魅力,通过长期和学生一起阅读鉴赏作品,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修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
学生的人格。
四.注重情感熏陶,体现大语文的教学精神
语文教学改革主要体现一个“大语文”精神,力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大语文”不再是教师分析层次、概括段落大意、灌输“知识点”,而是大大增加了文章的弹性限度,在有限的篇章中领略无穷的艺术魅力。我们必须用心灵去阅读作品,在“可悲、可笑、可怜、可叹、可敬”的情感氛围中和作品进行交流,从灵魂的深处与作者诗人取得一致,在感性的启发下对人生社会做理性思考,从而真正地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所以,“情感熏陶”是在“大语文”的精神呼唤下应运而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意以多彩的情感世界去丰富作品的艺术内涵,使学生成了鉴赏的主体和创作的客体。
语文与“情”紧密相连,我们要带领学生在整个情感氛围中遨游于无限的艺术空间,使读者与作品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体现语文阅读教学的无穷魅力!
张杰,王军峰,教师,现居湖北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