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7期 ID: 140534

[ 钟华英 文选 ]   

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技巧

◇ 钟华英

   提问法(问答法)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通过教师提问、学生答问,教师引导学生解疑辨难,从而培养学生能力,达到教学目标。这种方法师生的双边活动能得到充分发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避免教师“填鸭式”、“灌注式”,也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求的良好品质,并且可以在课堂上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从而提高效率。这种方法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设计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回答问题,那么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考虑哪些因素呢?我认为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如果过高估计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的问题太难则学生无法思考,太笼统则学生无从思考,这样都会造成学生的畏难情绪,导致教师的问激不起学生答的热情,致使课堂气氛沉闷。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因素,设计的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顺利地回答出问题。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为了让学生弄清文章的结构,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本文写了哪几个时期的紫藤萝?由紫藤萝感悟到了什么?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弄清楚了文章写了现在看到的紫藤萝、以前的紫藤萝,并由此生发出感悟,由此我再顺势提出文章段落层次的划分,就比较简单了。如果教师机械地提问: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学生就无从下手,课堂气氛一定不好。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
  
   但是,不能仅仅因为要活跃课堂气氛,而忽视提问的质量和价值,提一些不需思考的问题,问题的设计更应该注重它的实用价值,那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比如有些教师提这样的问题:“这段内容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什么呢?那就是拔苗……”教师有意拖长声音后,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助长”,虽然气氛显得活跃,但实际上学生是不加思考顺口说出的,没有思考价值。这样类似的问题在课堂上应尽量避免,应该多提一些有启发性的、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教学杜甫的《石壕吏》时,如果这样问学生:“老妇人对差役说了些什么?”学生只好复述课文,思考的价值就不大了。如果我们把问题稍微变动一下:“老妇人为什么对差役说这些话?”味道就不同了。后面的问题给了学生思考的余地,学生就会想到一连串的问题:老妇人说了什么?她说三个儿子的目的是什么?说出孙子和媳妇的用意又是什么?不说出老翁的原因是什么?老妇人苦苦哀求无效,最后向差役提出了什么要求?老妇人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的时候,就动了脑子,思维得到了锻炼,得到了发展。
  
   三.有利于达到教学目标。
  
   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应指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抓住本节课的中心、重点、难点、关键词句和句段提问,如果游离于这个主题之外,即使设计的问题多么有思考价值、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也都失去了它最终的意义。比如《变色龙》这篇课文,重点是理清情节和理解文章的主题。为了把握重点,在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上态度有几次变化?他的态度是因为什么而改变的?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些问题直指文章的重点,通过学生的阅读、思考、讨论,加上教师的点拨,很容易理解,也就达到了教学目标。
   课堂上提问法的运用,必须把握提问的目的,运用提问的技巧,才能充分发挥提问法的优势,在实际运用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梯级提问。特别是句子的理解、写作方法的运用,主题思想的概括,一般难度较大,如果简单地提问,如“这个句子怎样理解?”“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很多学生就找不到回答问题的切入点,也就不会积极思考。如果把这个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的问题,学生就更容易把握,问题的解决就容易得多了。
  
   二、提问语言要精当,要有启发性,如果语言不精当,学生听起来困难,甚至理解错误,就会影响提问的效果。
  
   三、提问要一脉相承、环环相扣,在同一个教学环节中,前一个问题的设计是为了后一个问题,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总之,提问法重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问题设计得好,引导得好,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钟华英,教师,现居江西赣县。

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