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多媒体教学实质上就是采用了多媒体教学这一先进的交互式教学手段的语文课,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而已。教学中如果过多地使用多媒体,课堂会变成了一种新的灌输教育——教师展示多媒体资料,学生看着荧幕记录,课堂成了简单的学生与多媒体的互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合理设计多媒体,就成了当前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值得探讨的问题。根据我们的实践,语文教师进行多媒体设计时,至少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多媒体的利用以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情境为主旨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刺激学生学习的最有力的因素。多媒体的出现,给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多媒体教学,凭借其形象性、趣味性、新颖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图、文、音并茂,形象生动,色彩逼真,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综合刺激。这样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通过电脑手段观其境、闻其声、触情生情,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更好的发挥,便于更感观又深入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增强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春》这篇课文时,正值深秋,我们播放描绘春天的录像,表现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教学中,学生从屏幕上见到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吹杨柳,柳条摆动;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竞相开放;连绵的细雨滋润着农田,农民披着蓑,戴着笠在辛勤地劳作;快乐的孩子们欢跳着,风筝在天空中尽情地飞舞……学生全神贯注地看着屏幕,尽情地品味“一碧千里”“流水淙淙”的美丽内涵,书面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活生生的画面,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春的美景,体会出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二.多媒体的利用以强化教学内容、拓宽文本外延为手段
语文课教学内容多,所需掌握的知识点也多。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不仅能寓教于乐还可以加快知识的传授,节省教学时间。我们教学设计时,要扣紧多媒体声、形、色具备的这种特质,创设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能全面正确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教学《岳阳楼记》时,多媒体的设计,应重在播放整篇课文范读录音的基础上重复播放精彩片断,插入切合课文主题内容的背景音乐,并在屏幕上映出与朗读内容有关的画面,如晴天时的岳阳楼景,阴雨时的岳阳楼景等等,指导学生认真仔细地欣赏,反复体会语言的特点。同时,课件应链接考试考点,分析课文(文言文)重点的字词句,并挖掘课文,拓宽文本阅读,比如推荐相关作家作品的阅读,进行相关内容比较阅读等等。
三.多媒体的利用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为根本
黑格尔说:美只能在形象中出现。多媒体教学将图、文、像有机地结合,形成情景交融的学习氛围环境,叩击心灵、营造心境,将学生引入审美轨道产生强烈的审美共振。在进行多媒体的设计时,突出多媒体为语文教学提供带有极强感情色彩的形、音、义统一体的特点。例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培养学生对色彩、音韵、节奏、结构等形式因素有敏锐感知;激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把那些画面静止的文字,转变为鲜明可感的形象。这样,拨动了学生“趣”的心弦、“美”的情感,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在“视”中感受形象美,在“听”中感受音韵美,在“想”中感受意境美。
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实践证明,语文教学借助多媒体可以改变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学生在那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创新意识得到激活。例如,聆听音乐导入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展示图片、录像再现文中情景等多媒体教学,学生在这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学习丰富多彩的内容,不仅打开了思维空间,而且训练了创新思维。
总而言之,多媒体的设计合理可以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如虎添翼,大放异彩;设计不当则事与愿违。我们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多媒体的特性,真正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有利作用,实现多媒体与语文学科的最佳整合。
陈仕娥,教师,现居广东兴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