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7期 ID: 140483

[ 何能杰 文选 ]   

调动内因 促进学习

◇ 何能杰

   清代彭端淑在《为学》一文中,讲了这样一件事,四川边境有贫富两僧皆有意去南海,富者准备数年也没做到,贫僧仅凭一瓶一钵却到了南海。
   从此事可看出:外部条件固然重要,但内部因素(哲学范畴,指事物发展的内部因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以下简称内因)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习上,内因起着同等重要作用。教师要不断在调动学生内因上下功夫,使学生自身产生学习动力,促进学习。
   首先,要科学引导学生培养内因,进而促进学习。教师要用生动活泼的方法,向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加强学习方法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内因的培养主要从两方面抓起:第一,培养理想。要经常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学习的意义。把个人学习与祖国联系起来,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对于理想的培养要做到:(1)要时时记着理想教育,内容要不断提高学生对四项基本原则的认识;(2)要以革命家的故事促使学生理想成形;(3)要以身边小事为例组织学生分正反两方辩论,促进学生坚定理想。第二,培养顽强毅力。毅力的关键是消除主观上相互矛盾的意念,使自己随时产生的种种想法能服从认识、战胜自我;还可请自学成才的名人作报告,并号召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逐步培养自己顽强的毅力,进而为积极学习打基础。
   其次,做学生知心朋友,把情感转为内因,促进学习。教师只有从内心热爱、关心学生,学生才能从内心热爱、尊敬教师,听从教师教诲。因此,教师要做到:第一、不搞师道尊严,民主对待学生。也就是说,在学生面前,要把自己看成普通人。对的,当然要学生接受;错的,可让学生提出,也可当面批评。上课也应如此,懂就懂,决不能不懂装懂。这样便在学生中形成了实事求事的民主风气,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讲真话的品质,进而也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融洽,为下步的教育学生作好了准备;第二,教师要把自己摆进去,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做学生知心朋友。教师要与学生打成一片。从第一次见面,教师就应注意和学生建立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可亲;生活中要帮助学生解决具体困难,以消除学生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不适感。总之,教师要把学生看成自己的亲人、朋友、冷暖要记挂在心。这些虽是小事,但却能震动学生的内心,为转变学生思想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犯了错,即使教师批评得再严厉,学生也能从“老师是为了我好”的角度来理解,从而自觉接受。当然学生出了问题。教师要站在他们的立场去思考,以知心朋友的态度去对待,要以原谅学生为原则,晓以理,动以情,正面引导,耐心说教。教师做学生知心朋友,不是目的,要借助情感的触动、催化、引导、教育学生,促进学习。
   再次,要深入了解、剖析学生心理,解决内因的隐患,促进学习。随着年龄、学识的增长,学生的变化越来越大,这就增大了教育的难度。所以作为教师,要了解学生,必须接触学生。除上课外,教师要坚持做到每天最少有半小时的时间与学生在一起。另外,也要坚持做好家访.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方面。根据了解的材料,要制成《家庭情况一览表》、《远大理想一览表》、《成绩一览表》、《性格特点一览表》、《健康状况表》等。隔一时期,还要通过谈心、活动等形式,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学习的看法,对教师、同学的评价,对问题的处理等。教师只有深入研究学生心理,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因。
   当然,研究学生的心理,还要进行客观分析,要能发现学生灵魂深处的内因隐患,以便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注意个别问题个别解决,普遍性问题全班解决。要努力做到“拔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要从学生心灵深处教育学生,使学生有心灵震动。要使学生内在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使不同的学生各有进步。总之,“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调动内因,正如授人以渔!
  
  何能杰,教师,现居贵州印江。
  

调动内因 促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