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当前小学语文教育深受着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其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较为落后甚至僵化。学生多是以接受性的学习为主,由于学校教育没能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新性,导致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学生的思维潜力无法得到进一步的挖掘。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与改革,我国从2001年起开启了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将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地创新,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问题导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助于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继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一.问题导学法的教学理论
所谓问题导学法指的是通过教学需要创设特定的问题情景,指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主动地学习并且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地。问题导学法一般具备以下几点特征:(1)以教学问题的提出为根据,以学生自身解决问题为目的。将教学过程进行问题化,并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与讲解,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将贯穿教学的全过程;(2)以指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综合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其创新思维为重点;(3)以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方式的学习为关键。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传统教学方式当中单纯的传授者,教师是问题导学过程当中问题情境的构思者,学生解决问题过程当中的指导者,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鼓励者。
二.小学语文问题导学法的具体操作步骤
依据问题教学法的原理将小学语文问题导学法的一般步骤归纳为: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创设教学问题的情境;教师在问题导学法过程当中鼓励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师生在教学结束时共同对其进行评价;教师对问题导学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和归纳;教师之间就问题导学法进行交流经验。小学问题导学的教学方式,能够将其理解为一堂课的教学方式,也可理解为一个学习环节的教学模式。所以,在实施的过程当中,必须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问题导学法流程,并且通过实践对其进行验证和进一步的完善。
三.小学语文问题导学法的具体实施措施
(一)问题导学法当中的语言情景教学
情景问题导学法指的是教师通过本身的语言描述或者讲述一件事情、一个问题之后,提出与教学内容相符的问题。也可以利用成语典故或者寓言故事等方式进行讲述。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当中的《大禹治水》先向学生介绍大禹是我国夏朝的第一位天子,所以我们把他称为夏禹,善于治理滔天洪水。先让学生对其有个感性的认识。接着对课题进行揭示,让学生围绕着课题进行提问。于是学生便提出了下列问题:(1)大禹去哪里治水?(2)大禹为什么治水?(3)大禹治水的经过?(4)大禹为什么不回家?根据学生的提问,接着教师自己设问:同学们想听听一个英雄的故事吗?对于听故事,学生一直有着强烈的喜好。因此,朗读《大禹治水》当中大禹因治水而三次经过家门却一次也没进去的段落。从而完成《大禹治水》的教学目标:理解大禹作为伟大英雄的由来,学习大禹治水时的顽强意志与献身精神。
(二)小学语文问题导学法当中的表演情境教学
表演情境问题导学法指的是通过学生对课本当中的角色进行扮演,教师则可借助这些情境,使得学生对自己的“问题”心领神会。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的《狐假虎威》一课当中,可以充分运用了角色扮演问题导学法。
师:刚才我们看到看了“狐假虎威”的片段,现在我们通过同学们自己的表演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了解。一位同学扮演老虎,一位同学扮演狐狸。
通过指名的方式让两位同学进行情节表演,同时指出老虎和狐狸各自该有的表情和动作。表演结束后让学生谈谈表演之后的感受。
生:老虎真傻。
生:狐狸是个狡猾的家伙。
生:我们不能学习狐狸。
师:同学们,“狐假虎威”的含义是: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同时也可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让我们捧起书,有感情地朗读课本,坚决不做像“狐狸”一样的人。
本课的“角色扮演”,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课堂生发的乐趣,同时也可体会“狐假虎威”行为的错误。
通过实践的教学经验表明,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当中,运用语言情景和表演情景等小学语文问题导学法,不仅可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还能够让他们在情感和欢快气氛的驱动下更加热情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问题导学法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在体验学习的乐趣当中陶冶情操;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地享受学习的乐趣。
徐大娟,教师,现居江苏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