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7期 ID: 140479

[ 尤昌镇 文选 ]   

循本导源 读写相长

◇ 尤昌镇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中“读”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消遣,也不是为了研究,而是在于积累。让我们的学生通过阅读教学,不仅去吸收、体悟作家情感思想等思维成果,而且还要汲取他们的思维方式与过程,然后再把这些积累汲取的“营养”,融化到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对社会的认识、对生命人生的理解之中,最后按要求富有个性地表达出来,成为他们自己的精神产品、思维结晶。“写”,绝不是可有可无的附件,也不是读的附属品,而是读的效果呈现,是一种思想认识的结晶体。可谓是千读万读,只为一写。如果说“读”是教学的始发站,那么“写”应是教学的终点站。从这个意义上说,课文资源不仅仅是阅读教学的载体,也是一篇篇具体的写作指导教材。因此,我以为实现读写对接,应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效益取得有效突破的途径之一。这也是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原则在教学中的具体实践。鉴于这样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笔下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充分利用课文资源,以本为本来进行各种类型层次的写作训练。要求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读懂怎样表达,尤其在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还可以怎样表达上下功夫,变被动的能力训练为文本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主动有效体验,试行“文本悟读——情感体验——主题先行——思维仿真——生活写真——升格提升”的训练指导模式,力图以写促读,在写中明道,读写相长。
  
  一.跳一跳,我也行——写作的欲望可以这样激发
  
   任何一种劳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青少年思维活跃,摹仿能力特强,如果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开拓学生的审美联想和想象能力,在文本资源与学生的生活体验之间实现对接,把文中品悟到的精美词句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来,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情感的感悟,又可以将这种思维方法与过程转化为自己的一种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例如,我在教学《荷叶·母亲》一文时,引导学生重点品味“雨中荷叶护花”这一极富诗情画意却又感人至深的语段,在仔细揣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丰富意蕴之后,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运用“倾侧”、“勇敢慈怜”两词,以母爱为主题,写一片断。有一学生这样写道:
   医院。注射室里坐了不少人,成行的吊杆上挂了大大小小的吊针。
   妈妈一手搂着我,一手提着几盒药,拥着我走到边上空位坐下,后面跟着一位挺秀气的护士小姐。挂瓶、插针、通管,动作娴熟得不能再娴熟,但当护士小姐秀气的俊眼示意我抬起手臂时,生来害怕打针的我又禁不住颤抖了。针还没有扎,我的嘴巴已疼得歪斜了半边,更不用说看打针了。妈妈连忙倾侧过身子,左手绕过我的左肩,手掌按在我的双眼,右手有力地托住我的右肘,仍然柔声细语地说道:“不痛的,有妈妈在!”从我记事起,这样的情景,这样的话语不知重复了多少回。我的头紧贴在妈妈的怀里,耳边传来了一阵阵有节奏的心跳声,手背上的微痛也在心跳声里瞬间消失了。妈妈似乎舒了一口气,随即松开了贴在我双眼的手掌,但我分明在那有节奏的心跳声里读到了“勇敢慈怜”四个字,眼前忽然跳出一幅温馨的画面来:母鸡张开双翼,将小鸡们严严实实地罩住……
   不难发现小作者从荷叶护莲的温馨感人的情景联想到母亲对自己的呵护与关爱的“打针”细节,从而与“母鸡护小鸡”这一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情景联系在一起,深有体验地诠释了“倾侧”与“勇敢慈怜”所包含的意蕴美与情感美。除了这个片断之外,还有:清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出门前的一句句关爱与叮咛;临睡前掩紧的被角;登山道上按摩时的弯腰……不一而足,可谓是异曲同工。
   摹仿文本,不是简单的句段仿写,而是阅读的深层理解转化为学生的个性体验,从而明确主题,仿照文本作者的思维方法与技巧,用文字直接与文本对话,与生活对话。这可以消除学生对经典、名作的“恐高症”——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自己跳一跳,也可以摘到果子。如教学《第一次真好》,引导学生仿写自己生活中的第一次,仿写《紫藤萝瀑布》从面到点描绘景物的方法;《端午的鸭蛋》则可仿写用引资料的方法或文白相间的技巧介绍当地的某一民俗;《乡愁》可仿写选择意象来传情达意等等。无论是哪一种文体,只要我们用心去设计,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在课文与生活之间架起对话的桥梁,就有可能仿出智慧的火花、高尚的审美情趣来,学生对写作也从此不会望“写”兴叹,而成为一种能力,一种内在的激情。
  
   二.于无言处描妙想——写作的思维可以这样锤炼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又必先植根于想象与联想的土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许多教师往往迫于考试压力,多是急功近利地进行写作技法训练,过多强调审题、立意、结构和语言等技术层面的东西,人为地将课文、生活体验与技法训练割裂开来,从而让鲜活的作文教学变得面目可憎、枯燥乏味,以致于学生咬笔头,搜肠挖肚,东拼西凑的东西泛滥成灾,好作文乏善可陈。我们常常可以听到学生这样的感叹:没灵感啊!那么“灵感”从何而来?如果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与阅读积累,灵感的触发点也就无从产生,而任何一种阅读,如若没有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的参与,又将是一种怎样的思想痛苦?可以说联想与想象架起的是课文与生活之间的桥梁,迸出的是灵感的火花,而名作名篇带给读者的审美愉悦首先是让我们在与作者对话的时候,引发自己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绽放出一连串智慧的花朵,尤其是课文言已尽而意无限的时候——作者留白处,可恰到好处地诱发学生习得作者娴熟的构思谋篇技巧,引领学生进入写作训练的自由王国。
   例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一文,让学生在文本中搜索:阿长对“我”的关爱表现在哪些事上?没有一个学生不找这个细节: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送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找找容易,但如何去理解“新的敬意”“确有伟大的神力”所包含的“关爱”却是不容易,主要是我们的学生太缺乏这样的生活体验,他们的生活实际是要月亮,是不会给她(他)星星的。而“研讨与练习四”偏有这样的训练要求: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请用一二百字写下来。为此,我在这个教学环节里设计“补白”环节,用第一人称替鲁迅补写“阿长买书记”。有米之炊,生情踊跃,效果奇佳。有写怎样找书店的艰难的,有写“三哼经”与“山海经”书名纠结的,也有写花钱的舍与不舍的矛盾的……不一而足,想象丰富而又合情合理,既让学生用文字传递关爱的真谛,又让学生得到一次写作思维训练,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三.月亮走,我也走——写作的教育功能可以这样提升
  
   当前社会涌动着各种文化思潮,形式各样、良莠不齐的媒体的冲击尤为突出,如何坚守主流文化价值的引导,是时代赋予语文教育的历史使命。“作文教学当然应当关注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和伦理道德;但这种教育是靠顺应引导,而不是靠话语霸权,否则将置学生于两难选择的尴尬境地,导致其作文说话言不由衷。”不言而喻,写作的教育功能应是教学生说真话,做真人。以往,我们常悲叹指责学生作文不是抄袭就是假大空,殊不知是我们在写作教学时总在脱离学生认知与生活实际,没将写作的功能定位在完善学生人格、提高生命质量的层面上,特别是忽视了文本教学与逐步健全完善学生人格之间的关系。因此,如何将单元主题教学思想进一步延伸到作文教学中来,就是作文教学研究很有意义的命题。
   单元课文——做人——作文,三者之间找一个点,即从单元课文里研讨出一个主题,以此作为一个课眼,牵连到学生的生活实际而做文眼。在这个关键词的引导下,充分重视学生个体的情感表达,释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激发学生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让他们的语言表达成为自然的真情倾吐,是充满生命力的真性作文。每一次的表达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表达,要围绕一个主题表达,使其心灵与精神在表达中得以陶冶、得以提升,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每单元的主题作文都有一个操作流程:首先,让学生先围绕主题搜集素材,也可作为综合性活动的起步。如第三单元主题是“责任义务”,我是结合课后综合性学习“关注我们的社区”同步进行:先将学生分组,要求以“社区民生知多少”为题开展社区调查,着重调查人口状况与社区环境问题,形成一篇小调查报告;第二环节,针对“流动菜市场”问题写一份建议书张贴在社区宣传窗里;其次,根据素材自拟文题,并仿照本单元某一写作技法进行习作演练;最后,出示评价要求,分小组进行互评互批升格提升作文。当然,教师事先要浏览一遍学生习作,做到心中有底,指导才能有针对性。有了主题与素材的年年积累,又何愁写作“无米之炊”,思维不开,情感不真呢?
  写作这种创造性的劳动,需要教师先有自己独特的富有创造的写作指导策划。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对于我们语文教育而言,尤为重要。
  
  尤昌镇,教师,现居浙江宁海。

循本导源 读写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