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回放: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5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1.下面文言句子语气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B.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C.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D.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2.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视之(2)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3.把文中画线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忌不自信(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4.通过邹忌比美、设喻讽谏,使齐国走向强盛的故事,我们能够从中吸取那些教益?试从讽谏者,纳谏者和普通人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5.阅读下文,思考一下,这篇文章跟选文相比,主题有什么区别?
昔有人将猎而不识鹘(打猎用的凶猛的鸟)买一凫(野鸭子)而去。原上兔起,掷之使击。凫不能飞,投于地;又再掷,又投于地。至三四,凫忽蹒跚而人语曰:“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抵掷之苦乎?”其人曰:“我谓尔鹘,可以猎兔耳,乃鸭也?”凫举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这脚手,可以搦得他兔否?”(选自《艾子杂说》)
(选自2007年定西市中考语文试卷)
思路点拨:第一题考查文言文句中的停顿,中考题一般只考查意义停顿和语法停顿。答题时先仔细审题,再认真默读题干中的四句话,弄清句义和词义,就会发现D项中“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与“方”为两个词,分别为“土地”和“方圆”的意思,不是今义的“地方”;而且因为“齐地”为句子的主语,“方千里”为句子的谓语,主谓语之间应稍作停顿。
第二题考查考生对于一词多义的掌握和积累情况,较为简单。考生答题时据平时积累依题意作答即可。
第三题综合性很强,既考查考生简单的文言文语法知识与古今词的积累,又考查其语言组织能力。答题时先弄清句中一些关键词的特殊用法和意思,再组织语言进行翻译。(1)中“自信”为两个词,“自”为自己,“信”为相信,并非今词“自信”。另外该句属于宾语前置,宾语前置一般有四种情况,这句属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不字表示其为否定句,自是代词,又作宾语,所以是宾语前置,“不自信”即“不信自”。(2)中“之”为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同时可说成取独。 “美”,形容词用如动词,意动用法,“认为……美”的意思。“私”,名词用如动词,有私心,偏爱的意思。
第四题是一道主观题与开放题,综合性强,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辨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考生尽可见仁见智,各抒己见。可是由于考生年纪小,阅历浅,答好此题难度不小。答题时宜注意到,面对同一件事情,人物的身份与性格不同,思考角度就不同,处理方法自然也不同。作为进谏者考生宜主要考虑进谏的勇气、方式与技巧;作为纳谏者考生宜主要考虑纳谏的胸怀与气度;而作为普通人可联系自己生活或身边的人和事思考作答。
第五题是一道文言文比较阅读题,主要考查考生的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该题两篇浅易文言文是从主题方面进行求异型比较,答题时认真阅读文章,然后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最后同中求异归纳各自主题。
何永杰,教师,现居甘肃陇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