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7期 ID: 140543

[ 陈华 文选 ]   

《我有一个梦想》演讲艺术浅析

◇ 陈华

   自古至今,世界无数伟人名家在各种场合发表的演讲不计其数,或以思想启人,或以情感动人,或以语言迷人。但像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这样融思想、情感、语言、艺术于一身的优秀演讲词,确实不多。
   马丁·路德·金(1929—1968),美国黑人律师,著名黑人民权运动领袖,被誉为“黑人之音”。他深受圣雄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影响,主张以德报怨,以爱报恨。他认为,可以通过和平革命达到社会变革的目的,而不通过战争和杀戮。
   1963年春天,马丁在阿拉巴马州伯明翰城领导一场为黑人争取工作、并反对禁止黑人在“白人餐馆”就餐的斗争。警察使用了凶猛的警犬和水龙对付抗议的群众。全国人民通过电视看到了这一行为。人民愤怒了。当警察逮捕了马丁以及许多儿童、并且在拖往监狱的途中进行殴打时,这一愤怒升级了。在狱中,马丁写了《来自伯明翰监狱的信》。他指出,人们既有遵守正义的法律的义务,又有反对非正义的法律的义务。他引用了罗马天主教圣·奥古斯汀的话:“非正义的法律实非法律。”他接着说,“和平抗议是必需的,因为我们通过自己惨痛的经验认识到,自由并不是别人自愿给予的……必须靠争取……”《来自伯明翰监狱的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人权领袖们一致同意为了结束黑人二等公民的身份,必须在华盛顿特区举行一次抗议游行,以促使这一联邦法律的生成。他们推举马丁·路德·金为抗议游行后的集会主要负责人。1963年8月28日,二十五万人聚集在林肯纪念碑前,在八月的烈日下倾听了他的演讲。他讲话没有讲话稿,他把自已对前途的看法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告诉了云集的听众,这就是《我有一个梦想》。
   概括来讲,一篇好的演讲稿应该有“五性”:逻辑性、针对性、思想性、情感性和鼓动性。马丁·路德·金的演讲堪称以上五个方面的完美结合。
  
   一.逻辑性
  
   整个演讲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指出此次游行的要求及要求的合理性,第二部分陈述为实现其要求所使用的斗争策略和目标,第三部分表达作者心中执著追求的理想以及为了实现理想所具有的决心与信念。
   第一部分是这次游行活动的原因,也是演讲的基础;第二部分是这次活动的策略与目标,也是演讲的发展;第三部分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也是演讲的高潮与结局。
   可以看出,作者面对着集会群众充满了热情,但激昂的情绪并没有使其结构有丝毫的紊乱。文章紧紧围绕着争取黑人民权这一中心,先谈美国让人激动的历史,然后揭露百年后让人失望的现实,由现实中政府兑现诺言的紧迫性自然而然地引出自己的梦想。全文线索清晰,丝丝入扣,整体性强。其冷静深入的分析,稳健严谨的结构,使得文章周密老到,无懈可击。
  
   二.针对性
  
   作者面对的主要是黑人听众,由于美国的种族歧视,多数黑人文化教育程度较低,所以作者采用了大量的比喻句,使得语言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例如,《解放黑奴宣言》在美国历史上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也可以说这是保障黑人权利的一部法典。作者便在开篇高度评价了宣言的巨大意义,说它“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这形象地阐明了“签署解放黑奴宣言”的巨大意义,为黑奴争取民权自由运动建立了一个强有力的法律基础,说明美国自颁布宣言以来,黑奴就应该而且必须享有平等的权利。这就将美国政府置于一个极为不利的境地,也为以后的斗争扫清了舆论上的障碍。
   在阐明宣言的意义后,作者笔锋陡转,向人们揭露了一百年后美国让人失望的现实,“黑人仍生活在富裕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仍蜷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鲜明地将黑人的这种悲惨的处境与首段中宣言的光辉进行了强烈的对比,使得文章自然产生非常强烈的讽刺效果,增强了对敌的战斗力和内容的感染力。
   还有如第4段中“美国没有……足够的储备”,把美国政府比作支票的签字者,而把美国公民比作支票的合法继承人。“空头支票”指的就是政府违背诺言,对有色人种拒付支票。这样就撕破了政府的虚伪外衣,让听众明白他们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促使听众放弃幻想,更加清醒,警觉地投入战斗。
   如第6段中“自由和平等的……酷暑就不会过去”,把黑人为自由、平等而奋斗所等来的那一天,比作秋天,这样就能把黑人为之奋斗的最终结果的感受,生动而直观地传达听众,明白他们奋斗所得到的结果是什么,从而促使他们更自觉地去战斗。和“秋天”形成对比的则为“醒暑”,一个“醒暑”生动而简洁地揭示了黑人备受摧残的生活现状,表现出了黑人为“秋天”的到来而战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三.思想性
  
   思想性体现在本文全面、充分地表达了平等、自由和正义的理想。
   作者明确提出了斗争的原则和对白人的态度。斗争的原则是不使用暴力。这和马丁·路德金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对白人的态度,不应该全不信任,因为普通白人的命运与黑人的自由是休戚相关的。这不但给黑人争取民权的活动指出了正确的方向,而且在最大程度上扩大了民权运动的群众基础,充分保障了活动的成功。
   同时,作者明确地指出了斗争的目标:黑人获得自由,争得正义的权利;指出坚定的信念:斗争是长期的,不是这一次游行就能解决的,黑人的境遇也许暂时还不会得到根本的改变,但只要我们怀着不变的信念和热忱,坚持下去,正义的愿望终会实现。
   我们可以看出,马丁·路德·金的斗争策略包括五个维度:原则——不使用暴力,因为暴力易造成更大的情感伤害;态度――团结大多数白人,由此能获得更多的认同和支持;目标――黑人必须获得自由,达到的目的绝不含糊;信念――长期斗争才能成功,胜利总会实现;激情――蕴含着理性的导向,因为斗争仅仅有激情没有理智往往会失败。这就使得演讲超出一般的游行示威的号召、鼓动,具有了社会、历史的思想高度。也正因如此,本文至今不朽。
  
   四.情感性
  
   为了追求理想,可以付出千百次的努力。信念不移、决心不改的执著精神,构成了演讲词《我有一下梦想》的灵魂。充沛的情感是这篇演讲词的主线。演讲者从“结束种族奴役的漫漫长夜”的期待开始,到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是“自己所在国土上的流放者”的失望,到兑现诺言的义正辞严,到“我梦想着”的灿烂前景;把梦幻、新曲、圣歌综合起来,寄托了演讲者悲愤与热切的情感。这种情感又在听众的心里回荡,明确的斗争原则,切身利益的呈现,美好未来的展望,都使听众的情绪受到感染并得以升华。
  
   五.鼓动性
  
   本文极富鼓动性和感染力。这一方面得力于其强烈的情感性,另一方面得力于各种修辞格特别是排比句的大量运用。
   如第2段“一百年后的今天……一百年后的今天……一百年后的今天……”三个排比句,多侧面、多角度地强化了黑人境遇的悲惨、地位之低下、生活之贫困,语句沉痛悲愤,与开篇的“一百年前……”形成鲜明的对照,给听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如第10—14段针对“热心人”的质问、挑衅:“你们什么时候才能满足?”(这里边有潜台词:贪得无厌;你们就不该提这样的要求等等。)作者义愤填膺、怒不可遏,用了一串条件式(只要……就……)排比句,如出膛之弹,似喷井之油,如江海汹涌,似急风扫云,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人身受到攻击,我们不满意;生活范围受限,我们不满意;政治上的不平等,我们不满意。但我们决不贪得无厌——正义与公正,犹如江海之波涛,汹涌澎湃,滚滚而来,就是我们斗争胜利之日。”这一段正气逼人、豪气冲天的誓言,无疑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斗志,表明了黑人斗争的决心。
   如第5段作者的情感再次抬升。为了满足这种情感的张扬,作者一口气连用了四个排比句“现在是……时候”,以排山倒海的语势极强地突出了为现实、为自由、为平等而战的重要性。
   如第27段连用五个“一起”,表达了黑人团结协作,将民权运动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信念。排比句的使用,则使这个信念坚定、执著、充满了义无反顾与视死如归的悲壮,唤起了所有读者与听众的共鸣。
   当然,文中最精彩的排比使用莫过于作者的六个“我梦想有一天……”和十一个“让自由之声……响起来……”。这一梦想的呼告如大江奔涌般倾泻而出,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对自由、民主的极度渴盼和希望梦想早日实现的迫切愿望。这一梦想的呼告又如鹰击长空,通过对未来的美丽展望与生动描绘,也极大地振奋了所有黑人争取自由和民主的信念!
  此外,多用整句,多用短句, 多用反复,多用呼唤语等,都使得整篇演讲词情感扑面而来,富于感召力,极具煽情性。
  本文词句优美、设计巧妙,情感充沛、感召力强。作者以回顾历史开端,以揭示黑人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以展望美好的末来而结。全文针对性强,思路明晰,富有逻辑性。整个演讲词,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才情,更展示了作者高远的追求与不屈的精神。正因为其逻辑性、针对性、思想性、情感性、鼓动性的完美结合,所以它才不仅被作为世界演讲词的典范,也被收入《世界优秀散文大系》。
  
  陈华,教师,现居广东江门。

《我有一个梦想》演讲艺术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