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7期 ID: 140532

[ 周霞 文选 ]   

《滕王阁序》与《兰亭集序》比较阅读

◇ 周霞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兴尽悲来乃人世生活之常态,更是文人们抒怀咏志之常情。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便是一例:两篇均为盛宴即兴之佳作,且一篇之内均经历了由喜入悲之重大情感转折,但若仔细比较,即又可见其仪态万方、各不相同之处。
   其一,情景相生,以乐衬悲之不同
   上元二年重九之日,南下探亲的王勃途经洪州,喜逢盛宴,遂得睹“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之雄;“层峦耸翠,飞阁流丹”之奇;“闾阎扑地,舸舰弥津”之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美……如此景致加上胜友如云,自然使得王勃眼耳之中一派花团锦簇。然而,越是“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则越令这位“他乡之客”在逸兴遄飞,倾力称颂之余不由得顾影自怜,黯然神伤!故而,兴尽悲来,大抒羁旅飘零、怀才不遇之伤感,可谓是:以极盛之景衬至痛之悲!
   王羲之的兰亭一聚,情形却颇有不同:三月初三,春和景明,邀上自己的新朋旧友来此山水形胜之地临流赋诗,怡然自乐,难怪置身其中“曾不知老之将至”了。及其所之既倦,却又生出了无限的“生死之悲”,但,这悲不过是一种好花难再开、好景难常在的遗憾而已。既然是“修短随化,盈虚有数”,这“悲”反倒显出了几分清闲,几分逸趣,几分奢侈!与那映带着清流急湍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交相辉映,倒也更显出十足的韵致!
   可见,虽然同是以乐景衬悲情,但前者更显汪洋恣肆,后者更多冲淡平和。
   其二,知人论世,个人际遇之不同
   稍稍留心,我们不难发现:二王之所悲与其个人遭遇密切相关。
   王勃,虽出身书香世家,自幼才高,却因恃才傲物、不拘礼法而仕途多舛,甚至累及全家。这不能不令这位旷世奇才“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终究是抑郁难平!
   而王羲之呢,出身于官宦士族,年轻时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加之一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之行草,可以说早已尽揽功成名就之喜,时至不惑之年又可全身而退,放浪形骸,寄情山水之间,这又怎能不令他生出对“永恒”的贪恋与苛求呢?
   由此,我们看到:虽同为“兴尽悲来”,但一个是年轻气短,辞采虽盛却难掩心头之悲;一个是从容持重,文笔疏宕却足见胸中之乐,而这一切皆源于二人际遇之不同。
   其三,传诵千古,所显人生境界不同
   王勃因《滕王阁序》而长存,《滕王阁序》则因其辞采之华美而著称。然从其思想内涵来看,文中虽不乏“老当益壮”、“穷且益坚”之词,但频频出现在我们眼前的仍然是王勃“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之追问;“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之喟叹;“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之感伤和曲终人散、无迹可寻之凄凉……因为少年壮志未酬,奇才难尽其用,我们更多地读到了这篇序言中挥之不去、拂之又来的消沉、感伤和无奈。
   然而,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针对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觞之陋习,通篇着眼于“死、生”二字,以他对“有生之年,死生亦大”的深层感悟,在他看似“中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友情客串中,给世人留下的是一种摈弃浮华之后更深层次的,更为积极达观的人生勉励与寄托!
  总而言之,两篇序文尽管在思想境界、创作背景及艺术风格等诸多方面存有不同,但王勃以其瑰丽之笔写就的《滕王阁序》令人叹为观止,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以其自然洗练之文令人读来齿颊生香。真可谓浓妆淡抹,各尽其妙!
  
  周霞,教师,现居重庆。

《滕王阁序》与《兰亭集序》比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