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哲学观和审美观在书画篆刻、文学作品、园林建筑、舞台戏剧等领域中的艺术体现,给欣赏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无限的艺术美感。而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同样需要借
鉴“留白”的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创造出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语言等方面的空白,进而达到激发学生
求知欲以及探究问题的兴趣,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打造高效语文课堂的教学境界。
那么在一节语文课上,教师都可以在哪些方面创造出“留白”的空间呢?
一、内容留白,以震撼学生的心灵。有这样一篇由当代作家周海亮创作的题目为《父亲的光头》的微型小说。小说写的是一位善良、慈爱而乐观的父亲为了不给幼小的儿子在心灵上留下对疾病、对死亡的恐惧而在化疗前将头发剃光,并以善意的谎言“欺骗”着儿子直到生命的结束。在一次教学比武活动中,有一位教师课堂上就运用了“留白”的艺术。在材料印发给学生时,教者有意将小说的高潮部分“多年后男孩长成了男人”的情节截留。当教学到此处时,教师要求学生大胆试想:男孩在幼年丧父后,他的人生成长的经历会是怎么样的呢?此处的“留白”给学生创设的极佳的思维空间。学生们纷纷发言,有说“长大成人的男孩为了排遣对父亲日思夜想的感情,也像父亲一样剃尽了头发”,有说“男孩子终日以泪洗面,深深忏悔,懊恼自己当初的粗心,懊恼自己不够细心,没有发现爸爸生前的异样”……学生的发言不可谓不精彩,但这与作者创作意图以及小说要表现的主旨相去甚远。此时,教师出示被截去的原文“他做过装卸工、送奶员、业务员、小区保安。他勇往直前,无所畏惧;他乐观向上,笑对一切。”至此,学生感性地知道了父亲去世之后,男孩的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他依然坚强地挺了过来。此课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用“留白”的手法进行设计,无疑使故事产生了无穷的情感张力,给学生的心灵带来极大的震撼。一篇微型小说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又怎么能不催人泪下呢?
二、难点留白,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教学中,如何突破教材的难点一直以来都是教师在备课时反复斟酌、反复取舍的环节之一。一节高效的语文课,其特征之一也在于教师通过机智的教学手段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如鲁迅先生的小说《孔已己》的故事结局“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已己的确是死了”,对于句中的“大约”和“的确”该怎样去理解,是小说的一个难点所在,这需要在深入了解故事情节、熟悉写作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才可能结合特定的时代以及人物的性格等作出符合事理的理解。因此教师在这一难点处“留白”,就是留给学生一个有探究价值的话题,这样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探究的兴趣也就会越发浓厚,有的学生甚至会因为这样一个问题而去翻阅鲁迅作品、查询相关资料、了解作品发表时的社会状况等等。
三、想象留白,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留白”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艺术的处理方式。作者留下空白的目的是为了启迪读者的心智,引发读者的思考。而在教学中,教师有效地利用教材的空白,不仅丰富了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而且激活了学生丰富的想像,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善于创新的能力。譬如在教学萧乾的散文《枣核》时,教师根据文章后半部分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活动:在凉风习习的北海上,“她”依偎着“老伴”,看着手栽的枣树会动情地说 。这样的旨在拓展学生想象力的“留白”设计在现在的语文课堂上并不鲜见,打通的不仅是读者与文本、读者与人物的关系,更是打通了读者与生活的关系。从思维学角度看,教学“留白”的过程,正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它极易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而从记忆层面看,教学“留白”使得学生不易受到智力因素的影响,学习内容更容易记忆和掌握。
但是在教学中使用“留白”的艺术,教师必须注意和把握这样的三个原则:首先是“留白”要具有趣味性。教师在备课时对预设的留白的地方要充分考虑留白对学生所产生的“吸引力”的大小;二是“留白”具有探究性。凡是课堂上所要预设的留白,都要以能够牵动学生的思维神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学生乐于思考并在思考中体悟到探究带来的成就感;三是“留白”具有灵活性。在备课设计时,教者不可忽略文体的差异、学生的差异,要相时而动,万不可千篇一律,更不能生搬硬套。
马宏书,教师,现居江苏如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