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7期 ID: 140478

[ 沈文涛 文选 ]   

注重语言文字理解能力的培养

◇ 沈文涛

   中学语文教学最重要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本质决定的。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不过效果常常令人担心和失望。尽管语文一直是改革的先锋学科,可谓名家辈出,流派纷呈,结果却是热闹之后归于平淡,语文教学质量并没有螺旋式上升,好像总是钟摆式摇晃,“少慢差费”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守住语文的“根”,基于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已经成为当前语文界最为迫切的任务。回顾十年课改,新的理念,新的方式确实给沉闷的语文课带来了生机。但完全抛弃传统一味求新的做法又在另一方面伤害了语文。中学语文的理论界和实践层面也逐渐意识到人文性张扬有余、工具性落实不足的问题,顾之川先生多次批评了那种“脱离文本,架空语言,忽视能力,鄙弃训练,天马行空,来去无踪”的语文课。这种现象已经严重背离了语文特质,需要加以甄别、矫正。
   我们都知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标准》)那么,“语文素养”的根在哪里?当然是“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换句话说,语文学习的“根”就是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涵义,积累语言文字材料,掌握语言文字规律,发展语言文字能力。说白了,语文教学的重点不是强调所读的内容,而是应该把语文本身的规律放在重要位置。只有基于语言文字进行理解能力的培养,才符合文章“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内在机理。譬如,语文是一辆车,车上装载着丰富的人或货物,语文课要研究的主要问题不是车上装载了什么,而是什么内容该用什么车装,怎样装才是最恰当的。假如是人,就用客车、轿车,如果人少就用小车,如果是贵宾,还要用好车;假如要运货物,就要用货车,当然还要看是什么货,可以分别选用不同的车。“语文”牵扯的内容很多、很杂,语文课要做“语文”的事,也就是要集中精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是用车来比方,所谓“语文素养”,就是一看就知道该用什么车,货物的等次、数量、重量、远近以及成本等综合因素都考虑进去。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张志公先生就曾对语文教学的任务作过通俗而生动的说明:“语文教学的首要的、专门的任务是学习、使用语言文字。文不通理不顺,说话结结巴巴,就什么也谈不上。包子铺卖包子,切面铺卖切面,各有专司,不能一个铺子什么都卖,捎带着卖点别的,未尝不可,不能卖的样数太多。……让语文课背的包袱太重了,什么都搞不好。”可是现在不少语文课喜欢标新立异,不管学生的基础,背离了阅读学习的基本规律,脱离语言文字,或大而化之谈“人文”说“精神”,或断章取义地“多元”解读,或不得要领地活动讨论。比如学习《罗密欧与朱丽叶》选段,就把重点放在讨论爱情和批判封建家长制上;学习《神的一滴》,就结合现实谈环境的恶化,讲环保的重要性;学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就讨论生命的意义,学习海伦·凯勒的坚强。且不论主旨是否准确,离开了语言文字的语文课还是在学习语文吗?实际上我们对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语文是个筐,什么都能装。语文学科学习的主要载体是文章,无论是应用类的各种文本,还是各种文学作品,无一不是语文学习的对象。有人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思维、审美、文化、做人、做学问,这些似乎都是语文课要涉及的,但语文毕竟只是一个学科,如何能承担起这些责任呢?这就要回到语文的根本上来,在这么多任务中什么才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呢?当然是语言文字理解运用能力的培养。
   即便从我们个体的阅读经验看,文章的理解也是基于语言文字的。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文本,提醒“课堂教学不要打水漂”。她还谦虚地说自己在钻研教材上,“且不说深与浅,就是‘准’也十分困难”。钱梦龙先生也说“教一篇文章之前,我总要反复地读,一直读到确实‘品’出味儿来,才决定怎么去教。”名师尚且反复读课文,学生怎么就能离开文本学语文呢?遗憾的是,我们有些老师忘记了语文的使命应该是基于语言文字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忽略了本该由学生进行的研读,跳出文本,借多元解读之名行东拉西扯之实。结果是表面上热热闹闹、风风光光,实际上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阅读教学的规律就是必须通过品味和学习文本语言来理解内容,感悟人文精神,提高语文素养。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的立足点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莎士比亚的语言丰富深刻且富有诗意;梭罗的文字质朴本色,洗净铅华又充满智慧;海伦·凯勒的语言平实质朴而饱含深情。如果这些语言特色没有涉及或者仅成为一种标签,学生的语文学习一定是失败的。
   那么如何提高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能力呢?关键就在于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传承人类的智慧,可以说是各学科共同的任务,但是将思维和语言文字结合在一起训练则是语文学科特有的责任。语文学习的显性表现就是听、说、读、写,但这方面能力的高低主要是由思维水平决定的。无论听读,还是说写,都要经过一系列、多层次的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语文学科正是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来训练学生的各种思维,不断完善学生的思维结构,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语言文字被理解被创造的心理过程。品味语言文字必须通过激活学生的思维才能实现,思维训练又必须借助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揣摩才能落实,两者不可分割。教材中所选的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不仅是语言的典范,而且是思维的典范。这些作品映射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是语文能力训练和素养提升的重要载体。阅读教学既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文章的语言进而理解其内容,又要让学生学习作者的思维途径和方法;不仅要让学生懂得文章的内容是通过怎样的思维途径和方法来实现的,还要让学生懂得作者的思维成果(思想)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形式来表达的,使学生从语言和思维的结合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们常常说语文课要有“语文味”,指的就是要从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方面出发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文本阅读教学不能脱离语境,随便解读。
   阅读文章要从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开始,沿着文本的思路,品读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体悟作品的深层含义。在此基础上,还要对作品的形象进行审美理解,包括对作品背景、形象的象征意义、典故和各种意境描绘的技法等方面的理解。作品中的形象已经蕴涵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学生学习时要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情感,进行情感性的领悟,以达到审美理解。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首先要引导学生感知字面的基本意思: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接着应引导学生沿着文本的思路,品读语言文字的情味,在这里,作者并没有直接诉说内心的苦痛和对家园的眷恋,只是给读者提供了今昔对照的两幅画面。这是久戍的征夫历经了艰苦卓绝的战事,九死一生回归家园时的眼前之景和联想画面。看似平淡,却又高度集中、典型。这里既有“增其哀乐”的“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的反衬手法,也有强烈冲击读者心灵的对比运用。同一个“我”,但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有“杨柳”与“雨雪”之别,而这一切都借助对比和反衬,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我们读到这段文字,思维的触角也就自然地伸向了旅人的心灵深处,深深地体味了他那饱受战争之苦和离别伤痛的哀怨。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过渡到对作品内容的抽象、概括的理解上,就可以获得对整首诗全面深刻的理性认识。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仅要引导学生凭借具体表象进行形象思维,还要训练学生凭借概念进行抽象思维。品味语言、感悟形象很重要,引导学生进行段落层次的划分、段意的概括、情节的梳理、人物的分析、中心思想的概括等也很重要。既要让学生能够对具体直观的形象进行抽象概括,也要让学生能够把抽象的概念、思想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比如“思念”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我们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述时就会生动丰富起来,既可以说“思念像春天的雨丝,柔柔的,总让人牵肠挂肚”,也可以说“思念像夏天的蝉声,充斥于整个天地,缠着绕着,想逃也逃不脱”。阅读作品,要让学生在文本中走一个来回,既要“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进行抽象和概括,通过多层次的分析、综合,实现对作品内容的全面深入理解。从对语言的感知到对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全面理解,目的都在于了解作品到底写了些什么,又是怎样来写的。
   语文课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一定要基于语言文字。这也许是最简单也是最毋庸置疑的道理,但也是我们当前语文教学特别应该关注特别应该践行的原则。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真正强化语言文字训练,重视引导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学生才能真正学会正确使用语言文字这个工具,养成良好习惯,形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沈文涛,教师,现居江苏扬州。

注重语言文字理解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