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7期 ID: 140528

[ 尹钊东 文选 ]   

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策略

◇ 尹钊东

   要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这是因为:首先,什么是高效课堂,怎样的课才叫高效课堂,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其次,语文的学习是渐进式的,可能也有顿悟,醍醐灌项,但语文能力的提高的确是需要长时间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只通过一堂课或几堂课就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是不切实际,也是不可能的。一堂课首先应是有效课堂,学生能学有所获,或情感受到熏陶,或能力有所提升,或志气受到磨砺,才可以向高效课堂发展。高中语文的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学生进入高中时就应作一个总体规划,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这是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前提。语文的课堂学习,应只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的学习方法,也应只是语文学习的一部分。在这里我就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策略,发表一点浅见。
  
   一.做好高中语文学习的规划
  
   首先,应对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仔细研读、认真体会,明确培养目标、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创新实践。
   其次,语文学习离不开阅读,要把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放在首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应以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角度,以“立人”为本来提出阅读鉴赏目标,侧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力求营造精神家园。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全面和谐发展,即“身体、知识、情感、意志和心理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①,通过语言文字,“从直观、感性、情感的层次进入到理性的和审美的境界,学生在情感丰富性和思想深刻性方面的素养便在阅读鉴赏活动中得到了发展和提升”②。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要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不仅是提高语文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思维表达能力,乃至提高个人品味和综合素质,探求生活的真谛。培养兴趣可以激发学生阅读。阅读分泛读和精读。一般说来,课外阅读首先应该定位泛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求新知,即接受信息。当然,泛读内容会因学生个性和需求而异。指导学生泛读,即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注意从技术层面进行指导。如阅读时要减少回视次数,从有声阅读提高到无声阅读,由逐字逐句阅读提升为整块阅读等。正确的阅读方法会提高阅读速度,增加单位时间内接受的信息量。阅读应经常化,无论以汲取知识,还是消遣娱乐,每天应有一定的时间阅读课外书籍并养成习惯。
   对于精读,须由老师引导,以课本中的范文为载体,注重整体阅读与局部精读相结合,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让学生从精读中找到乐趣,体会语言表达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等。
   第三、创造性地落实新课标。要创造性地落实新课标,就需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结合本校实际、学生实际、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乃至社会资源,努力实现各时段的教学目标。
  
   二.处理好课前、课内阅读的关系
  
   课外阅读应以泛读为主,应是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的广泛的阅读,目的是扩大知识面,增加知识储备。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应着眼于“博”。举凡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新闻传记,皆可涉猎,不可仅拘泥于自己喜爱的某种文体某方面内容。
   课前阅读是对课文的预习。通过初读,对文章形成初步印象,能由了解基本内容到逐步学会品味语言,即能对文中重要词语重要句子及文章思想内容有一个基本的理解,为课堂精读做好准备。这一步是很重要的。以前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也有课前阅读,但仅限于皮毛,而无更进一层思考,所以在课堂上,学生参与讨论探究的热情不高,对文章理解不深,后虽经由老师讲解,但学生收获极少。所以培养学生课前阅读的习惯及思考是高一上学期的主要任务之一。学生由被动阅读到自主、自觉阅读,需要一个过程,而对课文相关内容的准确理解,恐怕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的。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资料等。初步理解课文相关内容,为课堂讨论探究打好基础。
   课内阅读一般应是老师的“导学”下,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探究的精读。由于课型不同,应采用不同的策略。课堂上应引导学生自主、主动思考,通过讨论探究加深对文章理解,同时,学生在参与其中时,找到自身价值,找准自己位置。
   处理好课外、课前、课内阅读的关键在于明确其目的不同,引导方法应相应的有所变化。
  
   三.课堂教学策略
  
   (一)不同类型文本教学策略
   从文本看,可分为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对不同的文本,侧重培养的能力不同。所以应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论述类文本侧重于培养分析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着重培养学生的概括、提炼、分析、判断、综合等抽象思维能力。因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这类能力的培养会很有难度,可采用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探讨文章构思方式,进而把握论点,提高能力。
   对于实用类文本则侧重于培养实用性思维能力。此类文本涉及较广泛,传统教材中只侧重于新闻文本。对于新闻文本“应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③,在学习中要培养学生学会筛选信息、概括信息。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心国家大事,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对于常用应用文的教学,应主要借助文本示例来了解其功能和基本格式,以学生自学为主,不必作过多分析”④。对学生阅读的指导,着重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和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处理能力的培养。在以学生自学为主的前提下,适当指导学生在写作时要注意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把握不同应用文的格式,并掌握一定量的套语。
   对于文学类文本,则侧重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这类文本是高中语文课本中占比重最大的。而文学教育是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其核心是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重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发散性思维。同时,允许甚至引导学生对文本多视角的解读,不必拘泥于教参上所谓参考答案。这就是课堂教学中的“放”,但并不是只放不收,因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蕴含了丰富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我们可以通过作品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这些都需要正确的理解,不可断章取义,忽视文学作品的整体阅读理解。
   (二)灵活采用教学模式
   从教学模式上看来,语文教学模式“经典范例——诵习”“知识——传授”型,“能力——训练”型和“(语文)素养——养成”型。一般说来,新的模式推广后,我们往往排斥旧的教学模式,认为是落后的,老套的。实际上,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灵活运用,不可一成不变,也不可喜新厌旧。如对古诗文的教学应以诵习为主,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去感受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体悟作者的行文构思等。如果对古诗文的教学只是着重讲解,把文本搞得支离破碎,学生对文本就缺乏整体理解,效果就不明显。对于平时教学,我们推崇“素养——养成”型模式,但若在高考备考课中,仍旧这样,各考点的理解将不会系统化。“素养——养成”模式是基础,“能力——训练”是强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根据教学目标,针对不同文本,采用不同的模式,结合学生的实际,才能构建高效课堂。
  
   四.正确处理备教关系
  
   新课标对语文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时,语文教师备课不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备课,而是结合教师自身实际和学生实际,逐步形成有个性的教学特色。以往有一些优质教案供参考,但大多语文教师只是机械照搬多一些,自我创新少一些,总体来说,提高教学效率就难一些。
   首先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熟悉,可预构多种案例,因课堂变化而变化,因时制宜,不可拘于成案,把学生往预设的答案上引。
   其实,在进行阅读与鉴赏教学时,要注意到其根本目的是“立人”,要注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多采用对话的教学策略,如可操作的问题式阅读,批注式阅读,“合作——交流——评价”等对话式教学模式。
   第三、在表达与交流中,要明确教学目标:“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平时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激发写作欲望。在写作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的个性要格,强调作文的个性化。
  总之,要构建高效课堂,教师要有丰厚的知识储备,掌握教纲、考纲,灵活创新地运用多种教学模式,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要在课堂中发挥主导作用,多采用对话策略;要不断地学习新的教学模式,开拓创新。
  
  注释:
  ①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第87页
  ③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第96页
  
  尹钊东,教师,现居湖北大悟。

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