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7期 ID: 140508

[ 牛丽琴 文选 ]   

通过观察创建作文材料库

◇ 牛丽琴

   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要想写好作文,必须在平时多观察,多阅读,为写好作文准备充分的素材。大散文家秦牧说过:“一个作家应有三个仓库:一个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日常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间接的仓库,装从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种,写作起来,就比较容易。”看来,观察是写作中的重要材料库。
   要多观察。作文离不开观察。法国自然主义大师福楼拜在给他的学生莫泊桑的信中有这样一句写作箴言:“观察,然后再观察,再观察。”足见观察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观察是写作的基础,作文的材料主要来自于对现实生活中的观察。同学们生活在家庭、学校、社会之中,五彩缤纷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都会伴随你度过一个个美好的日日夜夜,在你身边每时每刻都会耳闻目睹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因此你一定要对身边发生的人、事、物、景留心观察,并且尽可能让自己参与到这些事件之中。如你家里养了一盆月季花,什么时候花开,有几个花瓣,是什么颜色,你注意了没有;班里的一位同学病了,老师、同学怎样帮他(她)求医、买药、送水、送饭,你的行动是什么;放学路上,一个骑自行车的年轻人撞倒了一位老奶奶后却扬长而去,围观的人们怎样扶起这位老奶奶,怎样评论这位缺德的年轻人,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你作文中所需要的素材,因此平时一定要留心观察,细心观察,并且有目的地记录下来,掌握第一手材料,为写好作文积累从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素材。
   我们平时只有多观察,才能发现和积累素材,具体地说,要注意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全面观察,井然有序。老舍先生说得好:“观察事物必须从头到尾,寻根追底,把它看全,找到它的‘底’,不知全貌,不会概括。”如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第二段里描写百草园的景物:先写百草园的整体,“不必说……”是按由低到高的顺序写植物,描写了百草园春季的静景;“也不必说……”是按由高到低的顺序写动物,描写了百草园夏季的动景。再写百草原的局部,“单是泥墙根一带……”是按由动物到植物的顺序写了百草园秋季的动景和静景,其中从视觉上写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等颜色;从触觉上写皂荚树的“高大”、黄蜂的“肥胖”、何首乌的“臃肿”、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等形状;从听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等声音;从嗅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等味道。这样短短的300字,描写得百草园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视、触、听、嗅觉全有,动物、植物有序,动景、静景交错,这就足以说明,作者如果不是对百草园进行井然有序的全面观察,是绝对描写不出百草园这样完美的景色的。
  
   (二)细致观察,把握特点。观察任何事物都要注意了解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特点。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不仅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人等对春天进行了全面的观察,还对其中的每一个部分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如写春雨“……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作者抓住了春雨的特点,从静景到动态,从物到人,由近到远,通过细致观察,描绘出一幅真切的春雨图。这与作者的细致观察是分不开的。
  
   (三)深入观察,合理想象。观察不仅要全面、细致,还要求对事物进行深入的观察、合理的想象。也就是根据事物的特点观察到的现象和反映出来的思想意义有目的地展开想象,力争使其观察到的重点事物现象更形象、更鲜明、更深入。如朱自清的《春》一文中写春花时,“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写春风,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作者在观察春景时,由春花联想到秋实,由春风中的鸟声联想到鸟们也不愿意辜负这美好春光而和朋友结伴同唱,写得多好啊!又如老舍先生在《济南的冬天》里有几处精彩的想象:“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老城本是无情物,作者却说它们“睡着”,还能把春风“唤醒”,赋予老城以人的灵性,把老城写得活灵活现。揣摩这些佳句,足以看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观察联想是多么深入细致啊!
   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勤于观察是从生活中获取作文材料的重要方法。单纯、消极地“看”不是观察,观察不仅仅是“看”,观察要有目的,要有一定步骤,要看出人、事、物、景的特点,要会看、会听、会嗅、会想,目、耳、鼻、脑齐动。为了写好作文,我们平时一定要多观察,会观察。
  
  牛丽琴,教师,现居河南辉县。

通过观察创建作文材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