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指的是从接受主体的文学理念出发,对文学文本细腻地、深入地、真切地感知、阐释和分析的模式和程序(袁行霈)。巴尔扎克说过,“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优秀作品中的细节是作者长期的生活、情感和思想的积淀,是作者苦心经营的追求,是作者审美观察的凝练,不能正确解读这些细节,就不能直抵这些作品的内心。因此,文本细读,对于中学语文教学已经不是一个接受不接受的问题,更多的是一个怎么做的问题,鲁迅先生的《药》的经典课例可以说是不胜枚举,正因为是不胜枚举,所以也给我们备课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在此资料的基础上,我把这课设计为四个课时。
第一课时、准备阶段,理解阅读
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熟悉教材为主,PPT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
1、《药》的标题有什么深刻的意义?
2、《药》环境描写有几处,作用分别是什么?
3、文中“华”“夏”“康”姓的意图考究,“栓”“瑜”“义”的名字的意图考究。
4、结合阅读提示,理清文本的双线结构?
对于以上问题,学生理解掌握的难度不大,结合资料能够说出一些来,关键是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来回答,借以学生在最大程度上熟悉课文内容,为下面文本细读作准备。
第二课时、课堂研读讨论(小组讨论、全班教学)
文中几个道具的妙用(为文本深读做预习准备)
1、灯笼的作用在文中有这样几处疑惑:⑴小说开头,按照老栓性格和所做的事,不应该带着灯笼去招摇;⑵被“黑的人”抢过撕了纸罩的灯笼,老栓还有带回去的必要吗;⑶带回去的灯笼,按照老栓性格应该重新做一个纸罩,为何“塞在灶里”烧掉了。
2、在老栓买药的路上,“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这似乎有违狗的本性?
3、“油腻的灯盏”、“满幅补钉的夹被”的肮脏凌乱与“一排一排的茶桌,滑溜溜的发光”的整齐干净是否相矛盾?
4、结尾应不应该出现“花环”?
这几个富有启智性的问题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文学就是生活”,我及时引导学生从生活的本源、社会习俗和世俗生活的方面来研讨,丰富了学生的感官世界,涵养了学生的理性世界。
第三课时、深入研读(查阅资料,小组合作)
1、刑场上的黑衣人就是后来的康大叔吗?如果不是,依据在哪里?
2、华小栓在小说中没有语言描写,唯一的表现就是五次咳嗽,这五次咳嗽出现的时机有什么作用?
3、一个被囚在牢中尚且劝“牢头”造反的革命者,难以想象他平时没有做宣传鼓动工作,那么革命真的是脱离了人民群众,不彻底了吗?
4、请提炼自己对作品的感受、理解和认识,参阅相关资源,自选角度,用不超过一百字的篇幅写一段关于《药》的点评词。下一节课交流。
在深入研读、交流了前三个问题的基础上,适时地投影第四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书面语言小结来外化阅读成果。课堂教学本质上是师生对话的过程,如果能在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根据要求说一段富有文理、文采和文思的话,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锻造学生的语言,而且能在语气、语态和语质等方面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
第四课时、交流展示(总结,拓展)
1、《药》是不是又让你想起了曾经读过的其它作品?为什么会想到这些作品呢?
2、你认为《药》对于我们的现代社会和将来的社会有什么警示的作用吗?将来的人还会不会读这部小说呢?
3、假如鲁迅就坐在你的对面,你想和鲁迅先生说些什么?鲁迅先生会怎么回答你呢?(采用小组配对先筛选、推举的办法,力求使之有代表性;同时一组谈话不超过十分钟,力求让更多的同学发言;谈话后其他同学还可以就此发表评论)
对于《药》这篇课文的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的结果来看,有我们认为相对成功的地方:
首先,改变学生的阅读行为传统的语文课堂被动性、浅表性阅读是其主要诟病,随着网络的普及,其休闲性、电子化阅读又到处蔓延,使得我们学生的精神生命缺乏一定的深度与厚度。波兹曼的诅咒——“把我们自己娱乐死”,道出了时下阅读教学的隐忧和困境。为此,在《药》这篇课文中我们改变学生的阅读行为,第一至三课时是精细化阅读,第四课时是拓展性阅读:精细化阅读强调字词句篇的精确、细节阅读,发展学生的能力;拓展性阅读目标在构筑学生的情感和智力背景,润泽学生的精神生命。
其次,细化学生的阅读方法 在语文教学阅读课上,始终如一地介绍推进“勾、画、圈、点”的读书之法,这是传统的语文教学之法,我认为也是时下最为实用的语文阅读之法,它是经过我们祖辈们多少年的时间积淀下的成熟的阅读方法。根据“勾、画、圈、点”的读书之法我在学生中提倡几种类型的读书笔记:圈点笔记,将所读文章中的精彩语句作一个归类、点评记载;批语笔记,概述某个章节或情节,作适当批注;提纲笔记,对较长的阅读文本作有重点的概括,以备资料查询;心得笔记,侧重在读书心得的梳理和记载上,以固化自己的阅读记忆。在《药》这篇课文中的一至三课时,我引导学生作圈点笔记,第四课时时引导学生作心得笔记,当然,任何一种方法必须适合学生、教师和文体三种要素,以求阅读效率的最大化。
再次,外化学生的阅读成果用语言叙述来外化成果,课堂教学本质上是师生对话的过程,如果能在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说一段富有文理、文采和文思的话,写一篇有理有据的评点文,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锻造学生的语言,而且能在语气、语态和语质等方面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
如有一位同学参照了许多资料,对《灯笼的疑惑》写下了如下的文字:
⑴壮胆,毕竟是到刑场去,又去买人血馒头,胆小的华老栓顺理成章地用它来为自己壮胆,“灯光照着他的两脚,一前一后的走。”⑵选择这一道具,作者通过一“抢”、一“撕”、一“裹”、一“塞”等传神逼真的动作,寥寥数笔,便把一个凶残、狠毒、诡诈的刽子手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传神逼真。在买“药”的当儿,善良憨厚的华老栓,看到那“鲜红的馒头”有点踌躇、胆怯,甚至手抖抖地不敢去接。这时候刽子手却急不可耐,因为这里是刑场,不是茶馆、大概附近也没有一个杂货店。不用说找一片荷叶,即使找一块废纸也是难的。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一眼看见灯笼,顺手便一下子“抢过灯笼,撕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真是匠心独运,灯笼一下子又成了一个不可多得的物件。⑶破灯笼之所以带回来,是因为华老栓拿到药后,当时既紧张又高兴,“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忘记了手中的这个破灯笼。冷静之后,老栓一家都十分忌讳“痨病”、“人血馒头”之类的字眼,而被搞得“红红白白”的破灯笼,自然很犯他家的禁忌,因此在烤制人血馒头的时候,便连同破灯笼架一起塞进灶里。一方面引火,废物利用;一方面销赃灭证,了却一桩心事,谨慎周密,不留破绽。透过灶下升起的袅袅炊烟,我们仿佛看到了老栓愚昧、可怜的心和阴郁、不安的脸。
许多学生在这位同学的启发和感染下,都拿起了笔去细腻而独到地表达,竟而从效果看确实是“心到尽处理便真”。由此可知从学生最近区的点燃应当是我们教学中的着眼点、着力点。
同时,写作体验来外化成果,“说有助于想清楚,写有助于说清楚。”写作应当是学生语文素养中最基础也是最本质的东西,既能发展能力,更能润泽生命。特别是在基础年级采用模拟性相似操作的方法,去让学生体验他从来都没体验也许是永远都无法体验的情感,也许能达成“学生学比老师教更重要,能力比知识更重要,仰望天空比脚踩大地更重要”的语文教学目标。
有一位同学课后查找了许多资料,写下了《〈药〉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华小栓》(提纲):
《药》中的华小栓,作为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似乎只起了一个话题由头和线索的作用,但只要我们深入研读思考一下,便体会到,华小栓是作品中至关重要的一个人物,他在文中的五次咳嗽不但起穿针引线、推动情节的作用,而且也更深层次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内容。
首先,华小栓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人物。
其次,华小栓的无语为他悲剧的命运添上更加浓黑的色彩。
其三,华小栓的咳嗽在不停地“敲打”着小说的主题。
这篇小说中,华小栓和夏瑜更是我们华夏民族那个时代的希望,然而,一块代表这民族最美好的价值方向的“玉”被残酷地硬硬地打碎了,华小栓这个承接着华夏民族血脉的少年被愚昧软软地杀死了。华小栓和夏瑜的死启示人们:华夏民族“栓”在何处,“病”在何处了,必须改变疗救中国社会的方式,否则,中国将永远处于“黑沉沉的、不知是日是夜”的混沌状态。
当然,文本细读是学好一篇文章的基础,但不是它的唯一。作为受众的读者对于一篇文章还有语言之隔、文化之隔、历史之隔、社会习俗之隔等等的因素,使得他不能舒适、深入地走进文本。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一个学期中有计划的围绕某几篇文章,以此为抓手进行充分的准备,提供文章的背景资料,消除文本的诸多之隔,让学生能够舒适、有挑战的走进文本。以文本细读为推手,深入文本的语言、文化、历史和社会习俗之中,直抵作品的精神内核,发展学生能够自主阅读、自主建构的能力,润泽我们的悲悯、宽容、豁达、坚毅等精神品质,进而达到在以后的人生历程中“自己继续教育自己”。
张广银,教师,现居江苏宝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