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10期 ID: 140769

[ 张翠华 文选 ]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 张翠华

  事实上,两千年前的伟大教育专著《礼记·学记》就已对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进行了阐释:“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扭曲变形为“填鸭”教学,“灌输”教学。在经济迅速发展,知识快速更新,人才竞争愈演愈烈的现代社会,这样的教学是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的。直面我们的教育现状,语文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新大纲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发展个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一.审视自主探究的内涵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课本的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教师积极倡导自主学习,是由于这样的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精神。教师不必越俎代庖,由学生自行设计、组织活动,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充分释放,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探究学习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它包含探讨和研究两个层面。探讨即探求学问、探索真理;研究即研究问题,追根溯源,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注重对所学知识的选择、解释和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它能够启迪心智,挖掘潜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的自主探究学习,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方式的一次全新的革命,它不仅打破了传统教育对学习方式的严重束缚,也遵循了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了现代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宗旨。
  二.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反复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三个“转变”: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转变教师角色。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大胆探索,也有利于教师教学的针对性,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一)转变教学观念
  作为学校教育和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使学生通过语文课堂教学,达到熏陶情感、陶冶情操、提高素养的目的。成功的课堂教学能使学生产生愉悦的体验,对学生的心理、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使自己成为一个懂得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素养、知道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以及运用好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专业人员。
  教学观念的转变,即变教师的“教”为“学”,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教师应把教学过程视为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的过程,要使学生乐学、善学,引导学生在发现知识中学习知识。在发现知识中使学生的语文观念和语文素质不断提高;在发现知识中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得以实现。
  (二)转变教学方式
  教育观念的转变,势必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转变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以期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
  1、变革学习方式
  现代社会需求的是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人才。面对新形势,新课程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综合性学习方式,每位教师都应该积极倡导和实施,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将正确的学习观念逐渐渗透给学生: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习方法的学习比知识的学习更为重要。学习更是为了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开发人的潜能,可以对人终身负责等等。
  2、激发学习兴趣
  俄国的文学泰斗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如果在老师和家长的威逼利诱下学习,所谓“强扭的瓜不甜”,学习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那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催化学生大胆探索、着力形成学生自主探究的心理期望,不断激励学生的自我发现、自主探究,就成为课堂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真正激发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参与欲望,使他们发自内心地产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动机。
  3、培养创新思维
  新课程营造的是一种合作、交流和探究的新的课程文化。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要“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
  首先,教师要做到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现问题,以旧引新,用旧知识“创造”新知识,使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转化为主动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的探索者、发现者。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有创造性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实效性、趣味性、多样性、思维型和挑战性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感受到思维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主阵地,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引导学生在课堂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猜想。
  (三)转换教师角色
  新课程的实施引起了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改变,更要求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只有在教学课堂的这个大舞台上定位好自身的角色,才能完善教学策略、实现高效课堂、促进学生发展,从而使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准不断提高。
  1、转换角色的必要性
  (1)课程、教学的需要:转变角色是为了让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发挥应有的功能。这种转变是让教师改变原先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形象,而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研究,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自身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是经济知识性社会,教师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知识和转变角色。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对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适时转换自身角色,置身于知识的海洋中,才能完善教学策略,才能“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助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
  2、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与学的主体,是学生的“知识源泉”。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程的启动,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即由课程知识的传授者转换为教育意义上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不再做教材的单一阐释者和习题答案的唯一宣判者,而是成为学生生活、学习的潜心关注者和学生个性成长的参与者。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已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是参与课堂的“平等中的首席”。教学中较快地适应角色的不断变换,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但这也是一个具有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教师必备的素质。
  3、转换角色的意义
  教师角色的转换固然促进了教师行为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上,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精神,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教师不是单纯地“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知识。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良性课堂。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的飞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角色的调整程度,只有教师的角色定位准确,才会真正还学生一个自由学习与探究的舞台,学生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将来的语文教学,教师应该认真、细致地探讨和研究《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时刻把握“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致力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努力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转换教师角色,力求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学素养,高尚的人文情操,最终实现学生各方面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
  
  张翠华,教师,现居江苏邳州。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