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善于利用课本素材,积累写作材料写优秀文章
2010年以及历年的一些高考满分作文中出现的一些善于利用课文素材的个例能给同学们提供很好的借鉴作用。如2010年高考广东一篇优秀作文。
语文,与你为邻,我感觉心灵有了依靠。与你为邻,我可以轻易聆听先贤的教诲:“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与你为邻,我可以听到项羽的垓下悲歌,那是英雄的“奈若何”;与你为邻,我可以跟随贾平凹的脚步,感受那八百里秦关大地的壮阔。与你为邻,可领略李白诗之豪迈,可体会杜甫诗之疾苦,可见识苏轼词之潇洒。与你为邻,终成智者。(广东一考生《与你为邻》)
该生熟练地选取了“语文”这个角度,对课本素材以排比句式进行铺陈,凝练厚重,文气酣畅淋漓,极具感染力,选材的视角遍及了《唐诗宋词欣赏》《现代散文赏析》《论语选读》《鸿门宴》等教材与篇目,运用课本素材之纯熟,让改卷老师亦叹服。
2010年高考辽宁省满分作文中有一篇《量力而行辉煌人生》也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我非高官位,执笔著华章。迁客骚人,相会胜地;仕途无望,文坛流芳。诗当如太白子美,或豪放烂漫,九天揽月,五洋探骊;或沉郁顿挫,忧思绵绵,苍生系于心上。词当效东坡三变,或大江东去,纵横俊逸;或红牙月板,浅斟低唱,缠绵悱恻种种有情,种种生光,未必于殿堂之上展经纶,却可退居江湖,文坛传唱,天地为之久昂扬”。作者对课本材料同样驾驭自如,信手拈来,语言有气势有文采,更因善于对课文素材活学活用而受到阅卷老师的赏识,像如此熟稔地调遣课本素材成功写作的个例不胜枚举。
所以,我在进行日常课文教学时有意引导同学们注意结合高考作文题以及平时作文训练题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在上课时多一个心眼,除了分析文本素材,还要兼顾写作,真正做到“阅读与写作齐飞”,提高了课本的利用率。如学习《鸿门宴》时我引导学生讨论:本文的素材在哪些高考作文题中可以运用?如果写“人的感情往往影响着对事物的正确认知”话题时可不可以用?学生们讨论后发现,因为项羽与项伯正是叔侄关系,感情是“亲”,项羽与范增的关系是“疏”,二者一到交锋时刻,就沦入了“疏不敌亲”的境地。然后我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在面对高考作文话题“心灵的选择”时,又该如何去运用本文素材?结果经讨论后,同学们明白,可用“项羽选择不杀刘邦”论述项羽的选择虽然使自己陷入战略的不利地位,但是“心灵的选择”中彰显人格高贵,具有“君子之度”。
由以上对课内素材的审视中,我和学生都达成了共识:原来课本中的素材还可以这样运用!经过一系列的课堂引导后,学生在作文选材时开始有意识地考虑课内素材。如在写作“苦难的价值”话题时,不少学生把屈原、杜甫、陆游、苏轼、李白、海伦·凯勒的例子引入,大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在写作“脚印与人生”题目时,有学生由杜甫《旅夜抒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引入,联系作者的生平,先述“脚印”象征意义,再谈与“人生”的关系,即在杜甫的诗句中看到了杜甫的孤独、悲惨的人生,诠释了脚印与人生的关系。接下来又引《登岳阳楼》“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诗句,议论杜甫虽处在孤独、悲惨的处境中,但仍关注国家,忧国忧民,仍在为国事四处奔波呐喊,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人生!学生对课本素材准确理解,活学活用,大大地丰富了写作素材,很多同学写作文时不再“难为无米之炊”。
二.全方位解读课本素材,训练多角度作文的思维能力
综观现在的学生的写作现状,除了材料匮乏之外,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理性、发散的思维能力。而新课标也提出“学习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可见这一点在培养学生作文能力时非常具有必要性。
那么,如何培养理性、发散的思辩能力?笔者以为在教学中师生双方可以用发散、求异思维去思考课文素材可能论述角度。正如上文所述,在教学《鸿门宴》时我已经进行了一些尝试。而我在教授其他篇目时,我始终不忘记对学生进行多角度解读素材的思维训练。如在教人教版课文《触龙说赵太后》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本文例子除了可用来阐释“说话应讲究艺术”、“要学会换一种方式做事”外,还可以用来阐述什么观点?学生经过讨论后得出以下角度:还可阐释“做事,应有长远计划”、“有一种爱是一种害”、“成功,要靠自己奋斗”“英明的选择需要排除情感因素的干扰”、“语言与沟通”等观点。在教《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我提出本文可用来阐释“人,应该有自知之明”、“忠言不一定要逆耳”、“要努力培养善听的耳朵”等观点,学生接着补充还可以用来证明“感情影响着对事物的认知”、“想听真话不容易”、“政府应设真话奖”等观点。
同时又因为“文学本身就是人学”(高尔基),在解读文本时我也注意引导学生突破时代局限,运用历史、社会、人性的观点分析课文,使学生能辨证地思考问题,逐步具有一定的人文情操。在教学人教版课文《归去来兮辞》时,我启发学生思考:陶渊明的归隐对于现实有什么积极意义?从而让学生进行社会化深层次地思考:陶渊明的归隐虽有不得已的苦衷,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充分理解与尊重他的选择,但是儒家的“用世”与道家的“退隐”二者之间相比较,儒家“达则兼济天下”更需具有坚忍有为的勇气,更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由此引导了学生对社会责任问题进行思考。
由以上解读课文素材的过程中,师生双方注意了思维角度的多元化,注重了人文性,既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又能够训练思维能力,更能使学生明白辨证思维的重要性。他们学会对一个作文素材进行多角度分析,不会“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如陶渊明的例子,学生在论述“苦难的价值”时这样论述“陶渊明做官时精神痛苦,归隐后生活窘迫,但是苦难却使陶渊明寻找到诗歌的慰籍,成就了田园诗歌”。而在论述“人生既平淡又精彩”时这样论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多么平淡的生活,诗人却从中获得了无数的坦然和闲适,对于他来说,只要‘心远地自偏’,平淡的生活也是精彩的生活,田园诗歌是他精彩的生活的见证。”经过这样的尝试,学生初步地获得了如何多角度活用材料的感性认识。
三.利用课本素材,进行多种文体写作训练
充分挖掘课文写作素材,也可以利用课文素材进行多种写作训练,使课堂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形式可以是仿写、类型化写作、课文评论、参加各类征文、课外自由写作等。这一阶段是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同时又可以有效地促进课文的深度解读。
如仿写,学完《故乡的榕树》后,我布置学生写《故乡的××》,效果非常好;如类型写作,教完《故都的秋》后让学生写《我眼中的南国的秋天》,也很具有可写性;当然也可对课文中的人物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结合思维训练中人物解读进行反弹琵琶式训练。如《项链》中“马蒂尔德人物评价”训练,《雷雨》“我眼中的繁漪/周萍/周冲/侍萍/周朴园”,《陈情表》中“说孝”等。学生有好的作文时可以结合课文讲解进行点评,全班交流,效果很不错。另外在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征文时可以让学生考虑从课内取材,在角度上创新。如叶圣陶杯全国作文竞赛“我为××辩护”,班上的一位同学以作文《我为焦母辩护》参赛获奖,更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课文、课后写作的热情与兴趣。
至于课外自由写作更可以让学生以课文为基点广泛搜集材料,增强作文的深度与广度,训练了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如在对课内人物形象进行辩护的练笔中,有学生在写《我为焦母辩护》一文过程中,参考了林语堂《中国“婆婆”心态》等相关文章,提出了婆婆“补偿心态”的论点,假设焦母年轻时可能也如兰芝一样备受折磨,才会产生如此蛮横行径,而这一切都是当时的社会制度所致,焦母、兰芝都是当时社会的牺牲者,在演绎文章的过程中使文章立意深度大大加强了。
如此以来,学生对课文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在这一系列主动处理课本素材的过程中,使读写有机地结合促进,打破了传统的读写各自为阵的传统,开启了语文学习的活水。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结合高考考纲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对课文的素材进行挖掘,能够使学生积累一定的写作素材,学会多角度思考生活,能够促使学生尝试读写有机地结合,从而逐步提升语文应用的能力,提升写作水平。写作时能恰如其分地在文中运用时也能让人看到作者“学以致用”的习惯和能力,从而获得更多青睐与赏识。“问文哪得妙如许,为有课本素材来”从课文中挖掘写作素材的确是行之有效的积累素材,训练思维,写出佳作的不二法门。
姜勇军,教师,现居广东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