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10期 ID: 140823

  

小说《万事通》的教学思考

◇ 璩存峰 葛树强

  《万事通》是英国作家毛姆的短篇小说代表作。这个小说后半部分很精彩。用“小说就是讲故事”的标准来评价前半部分,恐怕就不会那么乐观了。因为前半部分基本没有像样的故事情节,或者说故事并不精彩。有的只是泛泛叙述,引不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那么,作者用了接近一半的篇幅,设计小说的前半部分用意何在?读完全文,统揽全局,你会发现,目的有两个:一是从结构上说,是为后文情节的逆转做铺垫;二是从人物形象塑造上说,是为了成功运用欲扬先抑的笔法,从而更好地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
  小说的前28个自然段,属于情节的开端和发展部分。写“我”在由旧金山去往横滨的航船上,遇到了一位同船舱的旅客——本小说的主人公柯拉达先生。一路上,聊天、饮酒、打牌、用餐,虽不喜欢,倒也相安无事。作品平静叙事,波澜不惊。就像一条河流,水流平缓,没有波浪,没有曲折,近乎直流,一路向前。为后半部分的“打赌”事件以及事件的逆转做了很好的铺垫。
  小说的前半部分,作者着力表现柯拉达先生的自以为是、善于交际、健谈等性格特点,他就像一块嚼后的口香糖,能把你紧紧粘住。他如影随形,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招致了“我”及全船人的厌烦。作者在前半部分的极力贬低,属于“抑”,为后面写他性格中善解人意这一光彩照人的一面,做足了文章,做好了反衬。
  在前面用了近一半的篇幅烘托、铺垫之后,作者设计了一个柯拉达先生与兰赛打赌的事件,这样小说就过渡到了小说的后半部分。后半部分也是小说的重心、焦点所在。
  在这里,作者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直接描写,尤其是运用了很到位的细节描写,惟妙惟肖地写出了各色人等的表情、神态、内心变化与性格特点。如兰赛先生的愚蠢、贪婪、自以为是,兰赛夫人的微笑、强作镇静、着急、恐惧、绝望与无声的感激。在此,可以着重赏析一下作品塑造的最成功的一个人物形象——柯拉达先生。
  打赌之前,他被激怒了,他志在必得,踌躇满志,决心捍卫自己的名誉。打赌之初,他跃跃欲试,“漾出了胜利的笑容”。在这关键时刻,他捕捉到了兰赛太太用眼神传递过来的近乎绝望的哀求。瞬间,他突然明白了什么,他清醒地认识到,在这场近乎闹剧的争斗中,他在维护自己尊严的同时,却要牺牲一位年轻女性的声誉。内心的思想斗争显然是很剧烈的,因为他“张口结舌地愣住了,脸涨得通红”。短暂的沉默之后,他做出了选择,成全了别人,让自己声誉扫地。人物形象的逆转也在此刻完成,人物形象的丰满也在此刻实现,人性的光辉也在此刻照耀,作品的主题也在此刻升华。
  小说最后,还有一个小小的交代,金钱失而复得,声誉更加显扬,柯拉达先生也赢得了“我”、读者及世人的普遍尊重。大师的作品就是这样,不仅在当时具有“现世”意义,就是在今天,也有弘扬人性中善良、美好一面的现实意义。
  这个作品现在已入选苏教版的《短篇小说选读》。在设计这篇小说的教学思路时,应该遵循这篇小说的结构特点。前后两部分不应该平均用力,更不应该把前半部分当做教学中心。事实上,前半部分只需解决一个问题,即“作者设计前半部分的用意何在”。然后,便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小说的后半部分。
  学习后半部分时,可以设计如下几个环节。(一)通过分角色朗读、自由朗读等不同形式的诵读,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二)在诵读基础上,借助语言这个媒介,再对作品进行局部研讨或者探究。在赏析语言时,注重赏析一些精彩对白以及刻画人物表情、神态变化的一些描述性语言。(三)在细节探究基础上,达到把握人物形象,尤其是整体把握柯拉达这个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教学目的。(四)最后,再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层面,挖掘一下作品的现实意义。
  以上便是本人对作品的一些思考与教学设想,不妥之处,还望各位指正。
  
  璩存峰,葛树强,教师,现居山东潍坊。

小说《万事通》的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