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辛苦苦复习了一个月,居然还有那么多人拿零分,平均分只有二点几,崩溃!”这是笔者在教毕业班时听到的一句最激愤的抱怨。到底哪个考点让老师们如此崩溃?答案是诗歌鉴赏。相信这种“慢、差、费”的诗歌鉴赏复习现象绝非个案。据统计,近几年广东高考诗歌鉴赏题平均分总徘徊于二点几分,难怪老师们只能喟然长叹了。而且据了解,不少学生对待这道7分左右的题目也如同鸡肋,复习时根本不抱什么希望,宁愿把时间花在其他方面也不愿意纠缠其中,真是无可奈何“分”落去。
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局面?是师生们主观上不够重视,还是客观上在这方面下的功夫还不够?笔者认为,都不是!真正的原因是无论我们老师还是学生都只把诗歌鉴赏当作一个考点来对待,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心只想着在这个考点上拿多少分,机械地释义、背诵、训练,却严重忽略了古典诗词深刻的人文性质、审美情趣和生活体验。功利化的思想严重地扭曲了诗歌鉴赏的走向,导致教者无奈,学者无趣,最后的结果便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还谈何认识“中华文化之瑰宝”?可悲呀!国人曾以“诗的国度”为荣,如今却怎一个“烦”字了得?
慨叹之余,笔者想起作家高洪波先生曾对孩子们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和诗歌做朋友是一件快乐的事。”或许我们语文教师应以此为训,探讨更适合于推广古典诗词的方法,使得古典诗词这一“中华瑰宝”真正地回到现实生活中来。但今天,诗歌已经远离了人们的心灵,人们的心已经渐渐麻木,不再为诗歌而震颤了。
如何才能让学生和诗歌做朋友?笔者多年来一直探索,现将个人的实践心得表述如下,抛砖引玉,供同行商榷。
一.激趣:融入作者及相关典故的趣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简单朴素的话对我们教师永远都具有指导意义。因此要“让学生与诗歌做朋友”,首先便是使学生喜欢这个知识并且以此为乐。笔者的做法是在讲解诗歌的过程中,融入有关作者及相关典故的趣事,吸引学生主动走进诗歌。例如:
1、粉丝的故事。“粉丝”(fans,意为狂热的追随者)是现代年轻人的时尚用语。年轻人喜欢用夸张的言语来表达他们澎湃的思想,笔者就利用这点去创设情境。讲李白诗的时候,绘声绘色地为他们讲述了李白的铁杆“粉丝”魏万,他为了一睹李白尊容,历时半年,徒步跋涉三千多里,追随李白的仙游踪迹。波折重重,终于见到李白,竟然激动得泪流满面,跪拜在李白面前。讲白居易诗的时候,笔者避开了传统的简介方式,改向他们介绍了葛清这样一位绝无仅有的超级“粉丝”的故事:自颈部以下,全身都刺青刻上白居易的诗,而且随客人指画之处,皆能随口成诵。这些超级“追星族”的故事不但让学生觉得古人与他们年轻人一样“潮爆”,新鲜好玩,而且无形中还加深了他们对诗人们的认同感。
2、影响诗人生平的故事。诗人的生平经历往往影响着他们的创作。建议教师详细了解这类故事,并在讲解的过程中恰当运用。例如影响苏轼一生及其思想的“乌台诗案”对学生便非常有吸引力,同时更有助于学生了解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洒脱的人生境界。再如柳永的一首《鹤冲天》,就那么一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却酿就了他一生的辛酸。诗人们大多命途多舛,这类故事本身就委婉动人,只要老师们善于运用,往往可以取得奇效。
3、诗词中的典故。“用典”是古典诗词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曲折典雅,达到辞近旨远的目的。教师可以借助这些典故来“激趣”。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便是经典之作。其用典精当,短短的一首词,糅合了孙权、刘裕、刘义隆、霍去病、拓跋焘以及廉颇等六个叱咤风云的人物故事,他们在刀光剑影中的身影,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二.尝试最快乐的朗读
朱自清说:“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可见朗读在古典诗词的学习中尤为重要,教师应掌握好这一环节,切勿因为高考语文不考口语朗读就忽视了。但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更不可忽略“快乐”这一因素。机械重复的朗读只能让学生变成“复读机”,毫无收获,而快乐享受的朗读才能促进语感,让学生心领神会。要学生读得快乐,教师应大胆开放自己的课堂,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例如传统的正字正音的范读自然必不可少,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朗读,让人在平平仄仄间强烈地感受到诗的音韵美。其次,配乐朗诵也是快乐朗读的一个重要手段。朱谦之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国音乐文学史》里面,便说“所谓诗歌即是音乐”。这句话,概括了中国诗歌与音乐天生的血缘关系。例如朗读《将进酒》时可配合琵琶曲《十面埋伏》,乐曲时而高昂磅礴,时而沉闷悲壮,开阖变化,李白的狂放与失意就如流水般,随着乐曲的起伏跌宕流进学生的心田。此情此景的感染力相信比老师们眉飞色舞的讲解要强得多。
三.联系生活,发掘现实之趣
古诗到底有没有存在的社会价值?这个问题,至今仍存在激烈的争议。有人以送孩子进“读经班”为时尚,吟诗唱词的孩子们在玩着iphone吹着B-Box的新生代中尤显突出。甚至扬州一所中学即将推行古典诗词等级考试,意在推广经典诵读。然而反对的声音同样响亮。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陶东风说:“古典诗词中无法找到可适应现代生活的价值观,了解诗词对于现代社会并无帮助。”“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定义不需要诗词的修养。”笔者对陶教授的说法是坚决否定的。事实证明,信仰匮乏的当代中国人,更需要古典诗词的熏陶。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学习古典诗词可以使你的人心不死。”(叶嘉莹教授语)
古典诗词的存在十分有必要,而且很有现实价值。关键是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认识这一点,就必须发掘古典诗词的现实之趣。比如:
1、用张籍的《节妇吟》,教会学生“婉拒”的艺术。“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式的委婉,让一贯以自我为中心的90后学会了考虑别人的感受。笔者设计了“婉拒求爱”的写信环节,学生们在互相戏谑的欢乐中学会了委婉地表情达意。
2、《酬乐天频梦微之》一诗,让我们看到两个共患难的伟大灵魂成就的一段千秋佳话。他们对好友的关切之情正是我们指导学生学会交友的最好教材。
3、自古文人多不幸。很多老师在对伟大的诗人们由衷赞美时,总忘记告诉年轻的学生们,诗人们的生不逢时、壮志难酬不仅仅是时代的错,他们自身的不足想必也值得后人正视。如李白的狂傲不羁,白居易的犯颜直谏,苏轼的恃才傲物,柳永的放浪形骸等等,都是性格中缺乏兼容性的明证。表现自我固然重要,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讲究谦虚与收敛。笔者总不忘以此自勉并忠告学生“闻者足戒”。
4、爱国情怀最动人。古典诗词中所包含的爱国情怀应是最动人的,其价值观永远都不容否定。忧国忧民的杜甫、杜牧,忠贞爱国的辛弃疾、陆游,他们虽手无权杖,但心怀祖国,赤子之情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五千年的中国梦,难道没有他们的身影吗?引导学生与这些伟大的诗人做朋友,神交于时空一隅,心灵才能相通。
5、感悟生活中的美与理。物欲横流的现代生活,驱走了人们对美的感受欲望。我们现代人孤独的内心不相信真善美,这便是恶象丛生的根源。
笔者寄望,古典诗词中的山水田园诗、即景抒情诗、咏物诗等优美的意象意境以及真挚的情理,能重新把人们的审美情趣培养出来。例如陶渊明、王维笔下的山水田园之乐,张若虚、李白笔下的山川明月之美,元白之间的友情之真,凡此种种,只要学生们能感悟到其中的美与理,自然便喜欢亲近诗歌,快乐地学习诗歌了。
辛弃疾有言:“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诗人们与自然万物尚且可称兄弟、做朋友,我们年轻人为何不可成为他们的朋友?
四.读与写结合,“玩转”古典诗词
高考不允许写诗,但切莫误以为诗歌的阅读与写作毫无关系。其实只要花点心思,照样能在写作上“玩转”古典诗词。
1、改编歌词。歌与诗本身就是源与流的关系,虽然后来诗词摆脱了曲调的束缚,但其音乐的特质还是不变的。我们的学生可能会不喜欢古典诗词,但一般都喜欢唱歌,教师不妨教学生把诗当作歌来学。笔者在教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清照的《声声慢》、李白的《越女词》等篇章时都设计了这个环节:把诗改写成歌词,诗歌的意象和主旨不变,可自选乐曲或自创乐曲配唱。这个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他们会把诗一遍遍地研究,多番斟酌后改编成能在课堂上为大家演唱的歌词。很多同学的艺术潜能被激发,演唱时赢得阵阵掌声。我确信,学生们真的爱上了古诗。
2、编写课本剧。这也是个有趣好玩的做法。笔者在讲授《诗经·静女》、杜甫的《月夜》等诗的时候,就要求学生把诗歌改编成剧本,自导自演。在这个再创作的过程中,他们与诗的距离越来越近。
五.课外也要和诗做朋友
为了开拓学生们的视野,稳定他们与诗的关系,笔者还指导他们在课外多与古典诗词亲密接触。向他们推荐一些关于名家或新锐作家读诗的作品,例如叶嘉莹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莫励锋教授的《莫励锋说唐诗》、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见》等作品。网络也是很好的媒介,学生可以在诸如《唐之韵》、《百家讲坛》、《子午书简》等节目中找到他们的知音。
诗人伊沙说:“热爱诗歌的人拥有高贵的灵魂。”让我们对学生说:“和诗歌做朋友吧,那是一件快乐而美妙的事。”
陈福望,教师,现居广东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