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10期 ID: 140771

[ 王丽颖 文选 ]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 王丽颖

  读写结合是小学语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之一。叶圣陶先生指出:“读写是两种能力、两种活动,相辅相成。”然而,新理念指导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由于“人文性”的过度膨胀,课堂上出现“泛人文教育”现象,谈感情,说感受,合作讨论,看似热热闹闹,实则空洞浮泛,致使不少学生学了六年,上了千余节语文课,仍是阅读不知大意,写作不通文理。为此,笔者甚是怀念传统,怀念传统而经典的语文教学之法——寓写于读,读写结合。
  一.品读,培养语感
  所谓语感,是指人对语言的感悟力。学生如能练就敏锐的语感,不但可提高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可具备较强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作文水平自然就上得去。而语感的训练主要在语文课上,如何训练学生的语感呢?
  1.注重品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语文课上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其中特别要注重朗读指导,在读中细细品味。如《小蚂蚁》一文中写一只小蚂蚁死咬住一条小虫,这时“伙伴们赶来了,一只,两只,三只……来了一大群,把虫子拖进洞里。”这里就要让学生边读边品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从而悟出“一只,两只,三只”这一组数量词平实中的妙处,它既实写出了“来了一群”的具体形象,又摹写出了蚂蚁鱼贯而出渐次增加的生动情态,还勾画出孩子全神贯注观察的意趣和情景,这样的妙笔,只要让学生品出“味”来,他们会百读不厌。
  2.咬文嚼字。读一篇文章要让学生像吃一道菜肴那样对文章的字字句句细细咀嚼,让他们嚼出语言文字的“味道”,悟出语言文字在表达上的准确性、生动性和鲜明性。咬文嚼字最好的方法是比较辨析,可以词与词比,句与句比,段与段比……比的方法也有换比、漏比、互比、对比等。
  3.背诵积蓄。小语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无论是语言运用,还是写作方法都堪称学生习作的楷模。如《轮椅上的霍金》中霍金外貌刻画的传神,《孔子游春》中泗水河畔的美妙春景,《灰椋鸟》中百鸟归林的壮观场面等等,都令学生百读不厌,像这样的名篇佳作要让学生熟读成诵。另外,还要适当补充课本以外的背诵内容。
  二.借读,感悟写作
  我们的语文教材中选有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各类文章,这些文章各有特点,但同类体裁的文章,同一单元的课文又有其共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前后联系,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各类文章的基本写法和一般的语言规律。如通过《赶海》《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等记事文章的教学,让学生懂得:记事的文章,一般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要写清六要素,其中事情的经过是文章的重点,应具体描写。又如通过《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萨的天空》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写景状物必须按一定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并学会怎样按顺序抓特点观察描写景物。
  在读中学习基本写法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单元大作的渗透训练。即发挥单元教学的整体功能,把单元大作的重点、难点相应地渗透到单元阅读教学中,体现“循序渐进,化难为易,读中学法,写中用法”的单元作文训练观。如五年级第二单元的作文是:“认真观察一种动物。先观察它的外形,看看每个部分有什么特点,再观察它的动作,观察动作要仔细,要有耐心,要反复观察……然后把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写下来……”教材安排的课文是《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装满昆虫的衣袋》《变色龙》和《金蝉脱壳》。本次作文训练是达到五年级作文教学“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学会有顺序较细致地观察事物,能把观察所见所闻写下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意通畅”这一核心目标的关键点,因此应安排如下读写结合训练:学习《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装满昆虫的衣袋》《瀑布》,培养观察自然,观察事物,尤其是观察动物的兴趣;学习《变色龙》,懂得观察动物外形要按顺序,抓特点,发挥想象,观察动物动作要仔细,要有耐心,要反复观察,练习用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观察一种动物,并仿照课文第9自然段练习描写动物外形;学习《金蝉脱壳》,进一步学习按顺序、抓住特点细致观察事物,以及有顺序抓特点具体描写事物的方法,并仿照课文第1、2自然段进行动物动作的仿写练笔。这样通过一阶段有梯度的渗透训练,学生对单元作文训练的难点,从认识→理解→运用,到单元大作时,学生就有了较充分的知识与能力储备,就能较顺利地完成单元大作的训练。
  
  王丽颖,教师,现居河北乐亭。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