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脉”(context)的概念最初用于语言分析,意指决定单词或段落意义的特定语言环境。近年来,这一概念已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重视和运用。Dey等人比较了许多关于“境脉”的定义,最终将“境脉”定义为“所有可以用于确定当前主体(如人,地点,物体等)的所在情境的信息,包括用户及相关应用本身”。[1]关于境脉的信息理应是学习者建构知识的一部分。学习者建构的知识不仅包括观点(内容),也应该包括获得知识的境脉信息,如学习者在那个环境中正在做什么,他们想要在那个环境中获得什么。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教与学的双方理解或解释学习过程的成败得失。
语文学习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学习的特殊性。不管是汉字间架结构的书写规则还是阅读过程的语感积累,情感熏陶,认识审美能力的提高,思想品格的塑造等诸种目标本质上就是对于学习者由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思考的训练过程。这种特殊性尤其要求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的浸润,需要教师对于特定问题或是任务情境有一种直觉的综合和把握能力。这种能力归结为教师的境脉掌控。那么教师如何做到阅读课堂上的境脉掌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这三点上了作尝试。
一.科学地预设学生的兴趣点、障碍点、发展点
教师对于学生的兴趣点、障碍点、发展点了然于胸,自然就能够对于学习实践情境中学生们的思考共性,行动过程的可能差异性,语言明确表达时的规范、准确度有着科学的预设。
课堂就是一个思维场,而在学生课堂阅读思维之前,教师的意念中就必须有一个情境,有一个范围广泛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设想学生的思维如何能够充分从一点到另一点进行连续的学习活动。这种基于学习者的先前概念或已有知识来设计学习环境将会更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深度学习。[2]施教前教师把一个或若干个教学单位的学习内容浓缩为一个或几个具有逻辑联系的、简明扼要而又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的上课思路,这是一个认知和提炼的过程。由此而“拼”成的这种“群体学习情境图”是教师掌控课堂境脉的前提。基于学生的兴趣点、障碍点和发展点而预设的教学情境会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心向。尊重学习者的已有经验,设想在此基础上他会有什么样的阐释与修正,对目标与目标的达成会建立一个怎样的联结。对于这些阅读情境的前期把握无疑是静脉掌控的奠基,是阅读教学有序合理进行的保证。在教学《春酒》前,笔者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预设学生的兴趣点是关于春酒富有情趣的酿制过程。学习的障碍点在于体会作者丰富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发展点就是学习体会琦君散文以细节描写来写人传神的特点及妙用。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这样情境通过欣赏形象和春酒图片,让学生了解喝春酒的习俗,通过思考作者回忆了有关喝会酒的习俗的目的何在来导入文本的解读。在这一问题的牵引下,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他们积极地发表了自己的较为深入的见解。整个教学过程一直处于笔者预想中的静脉流动。
二.注重阅读教学情境的营造
在阅读教学中,没有情境感的教学就像失去了生命力的枯叶。而一个注重营造教学情境的教师必定能更好地实现课堂境脉的掌控。课堂上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文本共读,让学生从中收获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知识,养成良好的阅读思维习惯,而不容忽视的是学生性情与灵魂能得到的洗礼与升华。那些凝聚着作家灵感和思想的文字是有情的。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人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最稳定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不管是海伦·凯勒的坚毅,还是范仲淹的旷达胸襟,无一不会带给学生心灵的触动。适宜的教学情境的营造无疑能够召唤学生对文本内涵的心灵回归,无疑能够帮助学生提升感悟深度,多一些延展深度的思考。一位老师在执教《散步》时结合文本讲述了自己的四个故事,“我第一次到男朋友家,是一个很冷的冬天,出门迎接我们的是他七十多岁的奶奶,走进屋子,奶奶三下两下把自己的袄解开了,正当我诧异她的举动时,奶奶一把拉过我的手,塞进了她暖烘烘的胸窝里,一种突然而至的温暖涌遍了全身。那种突然而至的感动会让我珍藏一生一世。”[3]温馨而又真切的场景描述,怎能不让学生对文本中那浓浓的三代亲情为之而心灵颤动?正是教师这种情境的营造让为让课堂有了良好的情感生态环境,实现了人本、文本、与生活之本的有效的统一,整个课堂的境脉在情中流动,教学目标的达成水到渠成。
三.关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阅读隐性心理的外显形式
学生的心理环境是教师对阅读教学境脉掌控不容小觑的重要因素。了解学生隐性的阅读心理需要教师具备及时地归纳、概括或明晰学生信息反馈。这一点与新课改特别强调问题意识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不谋而合。阅读教学中我们既倡导学生通过问题多一些探究性的学习,让问题成为学习活动的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又希望通过师生的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演化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把握好提问的火候,在学生的一个个反馈出炉后及时地进行归纳、概括或加以概念厘清。促进师生文本三者之间协调与互动,使师生之间的对话更有深度和价值。教师若能根据学生的阅读心理有的放矢地搭建促成学生尽情发展的空间,则课堂境脉是由教师掌控。反之,教师与学生与文本思想的碰撞的不足,课堂上缺乏言简意赅的引导,缺席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是无法实现实质上的师生共享意义建构,课堂境脉模糊而随意,教学生成很难保证有质有量。例如有的老师执教的《将进酒》,教学环节上设置为诵读与感悟。尤其是在个性化感悟这一环节上,老师要求学生先说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再谈谈自己的感受。这一环节设计比较开放,确实能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问到,诗人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是他的由衷之言吗。在其他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后教师却仅一个“好”、“很好”作了简单评价。对于学生阅读心理的漠视,教学流程随意流动,何谈课堂目标有效达成,何谈课堂境脉掌控。
课堂境脉是指教学双方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活动这一情境的信息。教学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知识授受,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附着于一定的形式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流动的。那么所谓的课堂境脉的掌控就决定了学习过程的质量与效果。确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关注学习者课堂学习时的情境,进而掌控情境,创设有利于学习进行的情境,这才是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具备这种掌控能力的语文教师,定是时下 “教师即课程”观点所呼唤的教师。
参考文献:
[1]Dey,A.K,Abowd,G. D,& Salber, D.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aToolkit for Supporting the Rapid Prototypingof Context-aware Applications[J]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2001, 16:P 229-241
[2]高文等编著,学习科学的关键词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P192
[3]刘晓凡《<散步>教学实录及反思》王景华 张伟忠《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11 P174
许平伟,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语文教学论2009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