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描写是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描写手法之一,讲究准确、生动、形象、活泼。俗话说,言为心声。我们分析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人物语言的分析和探究。人物的性格是丰富多彩的,诚实的、善良的、正直的、敏感的、多疑的、圆滑的等等。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探讨欣赏人物语言,从而更好地了解人物,品味语言的独特魅力。
一.借助典型环境,品味语言之味
很多作者都注意对典型环境的构造,大部分作家作品中的典型环境都是以自己熟悉的地域环境加工而成。例如沈从文小说中的典型环境多以湘西的农村为背景,让人物语言跳跃在典型环境的天幕下。人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成长和成熟的,不可避免地受到环境的影响。林黛玉最初来到荣国府,这里的奢华、气派、讲究,对林黛玉的言行不会没有影响。林黛玉的慎言慎行固然有她性格的因素,当然也应有环境对她的影响。如果荣国府和她自家的气度做派相差无几的话,林黛玉说话也不必费那么大的心思。而沈从文用小说构造了一个充满“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的“湘西世界”,这里风光秀丽,人情质朴;这里的人热情善良,有君子遗风。人物的语言,多充满了爱而不是恨。如傩送好意帮助小翠却被翠翠误解而挨骂,他不仅不恼,却带笑说:怎么,那么小小的还会骂人,你不愿上去,要呆在这里,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你,可不要叫喊救命。”短短数语,傩送为他人着想的品质跃然纸上。
二.联系语境,想像情景
我们在鉴赏人物语言时,应密切联系语境,想像情景,从而准确理解人物语言,品味语言的魅力。如《背影》中“我”回家看的家中狼藉的景象,想到逝去的祖母时,“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联系语境,我们知道当时父亲遭遇双重灾祸,祖母死了,差事也交卸了,丧母的悲痛加上生存危机,父亲陷入了困境,可看到儿子的眼泪,父亲却这样劝阻,面对灾难,父亲表现出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气概。劝阻的背后,是情深似海的爱子之心。
三.揣摩言外之意,品味含蓄之味
生活中,因为各有性格,或是在特定场合,人们往往不明说自己的真实想法,或为了化解尴尬,或为了尊重他人,而小说在塑造人物时,因为人物的性格或情节发展的需要,常常会让人物说些言不由衷、似是而非的话。这说需要我们联系语境,揣摩人物的言外之意,进而品味语言的含蓄之美。《边城》中,祖父夸奖顺顺一家:“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的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如果我们不去仔细揣摩翠翠的话,我们会误以为翠翠仅仅是反驳祖父,不太同意祖父的“武断”,然而我们联想到翠翠的经历,翠翠其实是知道顺顺一家都是好人的,好为什么不直接表示赞同呢?原来,祖父的夸奖正好少了她的心上人。她的言外之意是:祖父你没说全。这样揣摩下来,我们不仅能品味到语言的含蓄之美,更能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还有翠翠因祖父提老大做媒的事而着恼,故意乱晃火炬时,祖父说:“翠翠,莫闹,我摔到河里去,鸭子会走脱的!”翠翠接话说:“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我们初看会认为是翠翠一时任性胡闹,但细细琢磨便会明白这不合情理。以翠翠十分拮据的家境和她的乖巧懂事,不会轻易对鸭子不稀罕的。再究其原因,我们才会恍然大悟,所谓爱屋才会及乌,她内心不喜欢老大,当然不稀罕老大送的鸭子了!所谓少女的心事难猜,在这里可谓是一个小小的佐证。明着是不稀罕鸭子,其实是不喜欢送鸭子的人。这样含蓄的语言,是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的。在言语品味中,学会充分运用想象,它也有助于理解人物,感悟主题。我们通过想象联想进行正面填充,品味其言外之意,如《祝福》里鲁四老爷的两个“然而”,前一个“可恶!然而……”是在人家说他家女佣祥林嫂被人家在大白天公然绑走,有损他家体面的情况下说的,“然而”后面的内容是,既是她婆家人来要她去,我们也无可奈何,反映的是他的礼教观念;后一个“然而”是在卫老婆子说“这回我一定荐一个好的来折罪”后说的,其后面省略的内容是要找一个像祥林嫂那样既不惜体力又不论工钱多少的人难啊,反映的是他自私自利的一面。
总之,我们在欣赏人物的语言时,要善于从多个角度思考,深入文本,细细思量,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人物语言,品品味语言的独特魅力,从而全面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
周升国,教师,现居山东蒙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