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是快捷地考查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方法之一,要正确、全面地理解说课,应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一.说课的含义
说课在词典里还没有这个词条,一是表明说课一词使用的范围不是太广,二是说明这个词是新近出现的。说课的含义应该是“说怎样上课”。
二.说课与上课的区别
说课与上课是同样展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及教法的运用等情况,但它们有着显著的区别:1、对象不同。说课面对的是特殊听众,是评定者;而上课面对的是学生,它要借助于学生在课堂上演述教学过程。2、表现形式不同。说课是静态的,即静态描述,描述对教材的理解及上课的预设等情况,它无需学生的参与;而上课是动态的,教者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理解,对教法的理解,对教学手段的理解,必须在教室这个特定的空间,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通过教师、学生、教材的多边对话,动态地演示出来。3、应对策略不同。说课是常数的,即教者根据事先准备好的相关内容,作现场表述;而上课是变数的,即教者应根据突变的情况(如学生的发问或出现其它没有预料到的教学问题),作因势利导,灵活处理。4、用时不同。说课一般占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它要求说课者应用简洁的语言,作限时表述;而上课一般占用45分钟时间,占用时间相对长一些。5、结束方式不同。说课与上课往往在延续性上有所差异,说课结束后,评委常常根据叙述的情况,提出若干问题,说课者应根据提出的问题作相应的回答;而上课结束之后,听课者一般不提出问题限定上课者作答。
三.说课中常出现的问题
近几年来,笔者听了一些教师的说课,存在着许多问题,归纳起来有下列几种:1、只分析教材。就语文学科来说,说课者常常是对文章进行解读,从作者、写作背景、文章内容、结构形式、写作手法等一并分析给“评委”听。2、只讲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说课者忽略了对文本内容的讲述,或对文章内容只作蜻蜓点水式的讲述,重在叙述上课步骤的安排和教学手段的使用,显得空泛。3、只一味表述。一味表述,大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说课者一说到底,忽略了对板书的展示,忽略了对教具的展现,忽略了对个人才艺的表现。其二是缺乏交流,说课者不能很好地依靠表情、语速、语调、肢体语言等去感染听者,打动听者,征服听者。4、只概述过程,深入不够。说课者只知道叙述怎样上课,为什么这样上课未曾谈及。
四.怎样说课
要说好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说课要有针对性。说课的针对性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针对教材。说课者应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说出文本在板块中的地位及教学目标、文体特点等。二是针对学生。说课者应充分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情感意志等,做到说课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第二,合理安排好说课步骤。合理指的是合“文本”之理,合“学生”之理,合“便于发挥说课者特长”之理,力求效益的最大化。说课步骤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层进式说课步骤,一类是并列式说课步骤。
(1)层进式说课步骤。层进式说课步骤为:教什么给学生——怎样教给学生——为什么这样教。“教什么给学生”即教学目标。“怎样教给学生”,即教学过程,包括怎样安排教学环节,怎样使用教学方法,采用怎样的教学手段,怎样指导学生学习,布置怎样的练习等等。“为什么这样教”,即说明为完成教学目标而安排教学过程的依据。
例如,说《绿》一文教学安排时,就可以采用这一种教学步骤。《绿》是朱自清著名的散文,写于1924年。当时,作者正任浙江省立第十中学国文教员。这篇短小的记游散文,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及大自然的向往之情。《绿》不同于一般的游记散文,它的重点不在于记述游踪和所见到的种种景物,而是抓住梅雨潭的绿来做文章。它的文眼就是开头一句“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落笔点题,感情倾泻而出,不可抑制。可是紧接着作者却未写“梅雨潭”,而写“梅雨瀑”。在细描细绘“梅雨瀑”之后,又写到了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以及西湖、秦淮河的绿波。最后还写到了轻盈的舞女、善歌的盲妹、十二三岁的小姑娘等等。初看,作者这样写,似乎与梅雨潭的绿没有多大关系。可细细体味,这正是作者匠心之处,作者正是通过步步映衬,逐层深入地写出了梅雨潭的绿不浓不淡,不明不暗,恰到好处的特点。针对这一篇别致的散文,可以确立如下的教学目标: 1、领会梅雨潭的绿的特点及作者表现出的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运用步步映衬,突出梅雨潭的绿令人惊诧的写作手法。为了达到这两个教学目标,可以安排如下教学步骤,先听录音朗诵,整体感知。接着设计如下三组问题讨论:
第一组问题:作者以“绿”为题,重在写梅雨潭的绿,可作者开篇并未写梅雨潭的绿,文章哪里才正面写梅雨潭的绿?运用了什么手法写梅雨潭的绿?梅雨潭的绿有怎样的特点?
第二组问题:作者为什么说“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作者为什么写到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等各种绿?用了何种手法,有何用意?作者以梅雨潭的绿展开了哪些想象?其作用是什么?
第三组问题:作者写梅雨潭的绿,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首尾内容基本相同,起什么作用?
这三组问题:第一组问题是基本认知,它是解决第二组问题的基础。第二组问题是讨论解决步步映衬的问题,实际上是三步映衬,第一步以瀑衬绿;第二步是以绿衬绿;第三步是以想象衬绿,突出了梅雨潭的绿不明不暗,不浓不淡,着实令人惊诧的特点,这是教学重点。第三组问题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领会文意及其它显著特点。这三组问题是层层深入的。
说过教学步骤之后,应谈谈为什么这样安排教学步骤。安排这样的教学步骤,其理由是:1、确立一两个教学目标,引导同学解决一两个问题,以突出重点。心理学表明,教学目标重点突出,能较好地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对培养学生心理品质意义重大。2、第一组问题的设计,有点反常规,但把绿的正面描写调至前面来学习讨论,能较好地为解决后面的衬托问题作了铺垫,不但能引起学生兴趣,也符合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3、衬托的手法运用较广,涉及的文体较多,古典诗词、著名的散文经常运用这种手法,花气力学习借鉴,有助于学生对这一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并列式说课步骤。并列式说课步骤是:说教材——说教法——说作业布置。“说教材”包括:说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说所确立的教学目标及其确立的依据,说教学的重点、难点。“说教法”包括:说教学环节的安排及其依据,说教学手段的运用及其理由。“说作业布置”包括:布置怎样的作业及其依据。
例如,说《窗》一文,就可以运用并列式步骤去进行。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物著名小说《窗》,文字不深,写法独特,意味深长。这篇小说情节是:一个狭小的只有一窗一门的重症病房内,住着两个重症病人,其中一人的病床靠近窗口,另一人的病床靠着门。他们每天都在无聊中打发着时光,只有每天下午靠着窗口的病人,吃力地支撑起身子,坐在床上描述他所看到的窗外优美的景色给另一名病人听时,这才是他们生活中唯一的有乐趣时光。有一天,当靠门的病人听着病友描述时,产生了一个可怕的想法,靠窗的为什么不是我呢?就在一天夜里,靠窗的病人被液体噎住了,靠门的病友只要按一下门铃,医生就会到来,但是他没有这样做,任凭病友在痛苦中死去。第二天医生查房时,发现靠窗的病人已经死去,就把尸体抬了出去。过了几天,靠门的病人向医生提出了一个要求,要将自己挪到靠窗的病床上,医生满足了他的这一要求。等医生离去后,靠窗的病人吃力地支撑起身子,竭力地向窗外望去,可他看到只有一堵光秃秃的墙!这篇小说是初中第八册(下册)第四单元(小说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又是自读课文,初中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学过了多篇小说,我们应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安排一节小说鉴赏课,学习鉴赏小说的方法,这对于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基于此,《窗》的教学目标可确立为:分析鉴赏小说《窗》标题的含义及结尾的妙处。其中标题含义是重点,结尾妙处是难点,以上是说教材,这是第一步骤。接着进行说课的第二个步骤——“说教法”。教法采用一听、二说、三讨论的方法进行。一听即听小说的录音。二说即用一分钟的时间口述小说故事梗概。三讨论即主要讨论两个问题,一是小说以“窗”为题,有何双关意义?二是如果小说以“他竭力向窗外望去,看到的是一座美丽的公园”一句作结,好不好,为什么?
小说以“窗”为题语意双关,一是指窗户,一是指人的心灵的窗户。两位病人,在“窗”的面前,尽显了他们心灵之窗。一人美丽,一人丑陋;一人高大,一人渺小;一人崇高,一人卑劣……心灵之窗的对比碰撞,发出的无形的响声,也震撼着并纯净着读者的心灵。
小说以“看到的是一堵光秃秃的墙”结尾,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读者深深为之感动了,靠窗的病人虚设的美景,为的是给同房病友忘记病痛,为他人带来快乐,虚景中见真情,虚景中见高尚。小说结尾与虚拟之景反差极大,正因为有着巨大的反差,才能震撼着读者心灵,若以“看到的是一座美丽的公园”结尾,就味同嚼蜡,毫无回味的余地,而且也伤害了小说的主题。总之,按照这样的教学环节,采用这样的方法鉴赏小说,符合中学生的由整体到部分、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学生能在循序渐进中获得真知。最后是“说作业”,鉴赏小说标题及结尾的艺术性之后,布置“请你发挥想象力,接着小说结尾续写一段情节”的作业,要求写得有创意,符合小说的中心意思。这是一道开放性的作业题,要求较高,通过续写情节,促进学生进一步掌握小说鉴赏的技巧,领悟小说的思想内容。
第三,选择恰当的切入口。对文章的内容烂熟于心,对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非常清楚,对教学步骤有了安排,甚至于对教学手段也考虑周全了,这些是说课的基础,也是说好课的前提。但有了这些不等于能说好课,说好课涉及的问题很多,在这里我不想面面俱到地谈,我只想说最重要的一点,即找准说课的切入口。
所谓切入口,是指说课的“下手处”。选准说课的切入口,不但能较好地突现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展现教学过程,完成教学目标,而且能显出你的高屋建瓴之处,过人之处。所以,对于说课者来说,苦苦追求说课的切入口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追求不止的。下面就说课的切入口,作一些提示。
抓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或提示内容,或暗示结构,抓住它,也就抓住了关键。如《在烈日和暴雨下》,文题就揭示了该小说的内容和结构,小说分为“在烈日下”与“在暴雨下”两部分,以文题切入,层意清晰。又如《活板》的“活”,《变色龙》的“变色”,就充分提示了文意,这就是很好的下手处。这一类的文章较多,说课者不妨多留意。
抓结尾。有人评价欧·亨利小说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结尾,似一束聚光,反照全篇,使小说的每字每句顿生亮色。初、高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小说也有类似的结尾,抓住结尾,设计教学方案,就是很好的切入口。类似的小说有《窗》《项链》《警察与赞美诗》《最后的常春藤叶》等等。
抓文眼。有些诗文,以一句话或一个字统领全篇。抓住这一句话或一个字设计说课方案,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如《绿》一文中“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荷塘月色》中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春夜喜雨》中的“喜”字,《书愤》中的“愤”字,就是文眼、诗眼,值得揣摩。
抓表现手法、修辞方法。有些诗文,其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非常突出,抓住它能带动内容的分析。如《绿》中的衬托,《白杨礼赞》中的象征,《拿来主义》中的比喻等等。
抓描写方法。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小说主要是通过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现人物性格,反映社会生活。《孔乙己》《最后一课》《我的叔叔于勒》《范进中举》《变色龙》《多收了三五斗》《故乡》《祝福》《阿Q 正传》等,都可以以人物描写为切入口展开说课。有人在说《祝福》一文时,就抓住鲁迅画人物眼睛的方法切入说课,内容集中,给听课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李照秋,巫秀美,教师,现居江苏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