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就明确地肯定了语文教育的多重功能,肯定了语文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一部分的重要地位,而且也明确地指出了语文课同时肩负着美育的使命。
《语文课程标准》在义务教育的小学阶段围绕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五个方面,分别提出美育的具体任务和要求。识字与写字,要求逐步感受、体会汉字的优美;阅读,要求感受语文之美;习作,要求感情真实,珍视个人感受,注意表现自己最受感动的内容;口语交际,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综合性学习,要求能够随着审美能力的提高逐步开展一些评赏活动。故美育应贯穿于语文课程的目标体系之中,成为语文素养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
语文课改倡导学生直接和文本对话,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故阅读教学中如果只对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技巧的训练给予足够重视,而忽略思想教育,特别是思想教育中的美育,不能自觉地将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和爱美情趣贯穿在整个教学中,那就无法实现“文”“道”的辩证统一,也不能完成塑造人、完善人的教育任务。倘若认为结合课文讲解,联系学生实际,进行一番说教或师生互动,从而引导学生搬出一些诸如爱祖国、爱人民、不怕苦、勤奋好学、舍已为人、英勇无畏等概念,即为重视了美育,则失之偏颇。因为此作法,充其量不过是在教学中注意了德育,而美育的实施却不明确。那么,怎样才能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把美育落到实处呢?笔者以为,应讲究策略,抓住小语教材文质兼美,读后令人赏心悦目、能分良莠、可辨美丑、学有楷模的特点。通过各种教学手段,采用艺术性的讲述方法,形象生动地把学生引入意境,诱发他们想象、思索、鉴赏分析;通过作品中人物形象、生活画面、艺术形式和语言风格等去感受美、评价美、创造性地再现美,以使教育对象在美的享受中理性化地升华情感。
一.创境演染,营造审美氛围
语文审美教育一定得伴随形象与情感进行。为了给儿童以完整鲜明的形象,为了促成儿童的情感逐步向描写的景物渗透,阅读教学通常可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通过创设一个可亲可感的情境,让学生在美的世界中感受美、理解美、升华美。如教学《桂林山水》,在清雅缓慢的轻音乐声中,教师先带领学生欣赏大型彩色挂图《桂林山水》,逼真的画面和老师舒缓而富有韵味的语言深深激发孩子们的情绪,学生自然地进入美的境界,沐浴于美的海洋之中。又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以沉重的哀乐开始,在哀乐声中教师以低沉凄切的语言缓缓地向学生们叙说着总理逝世的时间及课文描写的内容,将一个肃穆、庄严、凝重的气氛渲染出来并重重地搁到了学生的心头。年幼的学生一下子被教师带到了一九七六年那段悲痛欲绝的日子,带回到了“又阴又冷”、“人群密布”的十里长安街上……
二.感悟自然,进入审美意境
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无穷无尽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也为文学艺术提供了素材,各种自然环境的描写,经过作者审美,处理得比自然更美,给人以美感,也为阅读教学提供了大量审美教育的内容。如《月光曲》这一美丽动人的故事,发生在“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秋夜月光洒满了大地,河流、小镇、茅屋及屋内屋外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作者这一贴切、形象的比喻,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月儿的光,若明若暗,朦胧迷离,如梦如幻,显现着仙境般的幽静,仙境般的柔美。贝多芬“借着清幽的月光”,“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他仿佛觉得这淡雅素洁,明媚含情的月光,在默默地给兄妹俩以抚慰,也给这小小的茅屋增添了温馨。这美的月色为本来就充满着和谐美的人,提供了美的自然环境。教师要通过分析,将学生带入这一美好的意境,使之有如临其境之感,“美”也就寓于其中。又如《鸟的天堂》一课开头两句:“我们吃过晚饭,热气已经退了。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这种自然美景学生是经常可以看到的,但若无审美情趣,就往往司空见惯,不以为然。在教学中,有意渲染落日黄昏之美,举出一些描写自然美景的佳句,让学生在他们的记忆中发掘描写日落黄昏的句子、诗词、歌曲。并让学生听朗读录音、反复模仿朗读,想象“热气已经退了,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的景色。要学生边朗读边回忆所见过的最美一次日落黄昏。这样做是具有感染力的,即使课堂上不能马上看到很明显的效果,但作为潜意识,会使学生形成相应的审美心理。再如《桂林山水》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有图有景,文质兼美,可从三个方面启发学生领略自然美。1、水色的秀美。桂林的水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无瑕的翡翠”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边议,图文对照,咀嚼、体会桂林的水是怎样“静、清、绿”,是怎样幽静清丽,绿如翡翠,诱人遐思。2、山形的奇美。桂林的山美在哪些地方?它有哪些特点?“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说明什么?抓住有关重点词语,结合看图,想象桂林的山是如此“奇、秀、险”,令人神往。3、景物的艳美。除山水之美,还有哪些美丽的景物?作者有什么感受?启迪学生从“空中支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三个角度去感知图意,理解文意;然后再抓住过渡句“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联系上下文综合起来想一想,桂林山水怎样娇美如画,细细品味“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好意境。
三.感情朗读,唤起审美形象
小语教材中,许多课文描写的景物亲切怡人,表达感情细腻温馨。这些课文光凭教师讲解,是不足以让儿童领略文章的佳妙之处。“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好的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需要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则可以唤起课文中美的形象,使学生体会出课文所蕴含的美。如《可爱的草塘》一文第17节描写了一条清澈美丽神奇的小河——“啊,一条清澈的小河……显得更白了。”为了让学生体会河水的秀美、文字的优美及感情的甜美,一位教师运用了美读的方法——首先请一学生单独朗读;继而让其他学生对照课文畅谈听的感受,说说该如何读才能读出文章的感情;在儿童情绪高涨,跃跃欲试的时候,教师以饱含激情的语言说:“同学们,现在我们就与‘小丽’一起站在草塘的河边。我们的眼前就是那条清澈美丽可爱的小河,让我们也带着与‘小丽’同样的感情来朗读这段文字吧!”读,在这里不仅是理解课文内涵的钥匙,还成了唤美的形象的工具。通过美读,学生不仅领略了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巧,还体味出了作者初见小河时惊喜交加的复杂感情。
四.角色表演,激发审美情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从本质上讲,儿童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儿童有着爱表现美的个性特征并具有潜在的表演天赋。小语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并发挥儿童的积极和创造精神,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才智,培养情趣。小语课文有不少篇幅戏剧因素浓厚,语言的动作性较强。如《小蝌蚪找妈妈》、《小壁虎借尾巴》、《小白兔与小灰兔》、《渡船》、《小音乐家扬科》、《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为了培养儿童热爱美追求美的兴趣,教学过程中可设计一些小品、课本剧等,让学生走进课文,扮演课文中的人物,在“动”与“乐”中把握课文内蕴,理解人物的性格、语言、动作、神态及内心世界。如《东郭先生和狼》一文中狼在被救前后的语言、神态、表现判若两人,东郭先生在救狼过程中的行为、内心世界也有变化。如何让学生准确地把握这些呢?课堂表演的方式(将课文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分别扮演狼、猎人、老农、东郭先生),就可以活灵活现地将狼恩将仇报的丑恶本质及东郭先生的迂腐可笑的特征呈现于学生面前。
五.比较对照,导向审美实践
教材中有不少反映小英雄、小科学家、小艺术家、小雷锋独特精神风貌的课文,由于这些课文描写的人物与现今学生年纪相仿,儿童学起这些课文极易产生情感的共鸣。语文审美教学的根本归宿就是将儿童逐日形成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观念化为改造社会造福人类的美的实践。上述课文就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小学生们一般性地知道文中人物美在何处,更要通过一系列的比照活动,如开展“我与科学家比理想”、“对照科学少年找差距”、“我与王二小、小铁锤比少年”、“我与小萝卜头比学习态度”等活动,让学生在对比之中,找出自己理想的不足,也找出自己行为差距。一句话,通过比照活动,帮助学生由认识自我开始逐步建立起健康、进步向上的审美观念并促使学生自觉产生追求美、献身美好事物的积极行动。又如小学生对“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的边疆勇士,对临危不惧的少年闰土,对舍身炸碉堡英勇献身的董存瑞,对日理万机鞠躬尽瘁的周总理……铭刻心中。教师可启发学生从横刀立马,威震边关的我国古代戍边将士的飒爽英姿,联系到在隆化中学暗堡桥下,手擎炸药包,拉动导火索用生命换取胜利的爆破英雄,联系到在祖国南疆为维护祖国尊严英勇献身的滚雷英雄和深入敌后的孤胆英雄。他们一顶钢盔、一杆钢枪、一腔热血、一副无畏的面孔,是革命英雄主义美的形象。再如教学《一夜的工作》,可启发学生从为了全民族的兴旺发达,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呕心沥血的周总理的伟大形象,联系到蒋筑英等为科技进步而默默献身的平凡形象,他们将自已的生命同祖国人民的脉搏息息相连。虽然不在炮火硝烟之中,但是只要将自己的生命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平凡者的形象同样高大。他们的骨灰即使洒向祖国的江河大地,也仍然在人们的心里挺立着一座座不朽的丰碑。他们是伟大祖国的骄子,美的优秀儿女组成了中华民族的美,反衬出祖国母亲整体形象更美。
六.填补空白,发挥审美想象
想象是儿童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爱因斯坦说:“想象有时比知识更重要。”培养和发展儿童的审美想象力是阅读教学的天职。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含蓄深刻,意境深远,留给儿童再创造的空间十分广阔。这些“艺术空白”正是培养儿童审美想象力的天然素材。通过想象去填补课文的艺术空白正是审美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如《凡卡》中写凡卡不堪忍受学徒生活的苦楚,偷偷给爷爷写了信,匆匆投进邮筒,回去之后还做了一个好梦。这里关于信的去处及梦的内容就自然形成了一个艺术空白,《凡卡》的悲剧色彩可因这空白内容的揭示与填补而趋于浓烈。教学时应因势利导,让学生驰骋想象——凡卡的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即便收到,他能来救凡卡吗?凡卡会做一个什么样的好梦呢?填补课文艺术空白的过程就是运用想象再创造形象的过程。由此,学生不仅会进一步加深对课文中美的感受和理解,而且还能为今后自觉地创造表现美打下良好的基础。
七.仿写扩写,寻求审美再造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最终是培养小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这是审美教育的目的。叶圣陶说“课文无非是例子。”课文是阅读分析的例子,也是学生学习如何表现美创造美的例子。小语课文尤其是高年级课文多为名家名篇,作者的思想情感、人格精神都是给儿童心灵以本质定性的精神食粮,而文章丰富的表现手法与技艺则是培养儿童审美创造力的好材料。因此,从有利于儿童审美创造力形成的角度讲,教学课文应特别强调读写结合,在阅读过程中增设仿、扩写内容,让学生由此开始,学习表现美的方法,训练表现美的技巧。如《鸟的天堂》一文以静态描写的方法展示了“鸟的天堂”——大榕树的大和美,又以动态描写的方法表现了天堂的鸟的风姿。文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体现了均匀的和谐美。该文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趣的生动教材,也是锻炼学生美的表现力的典范佳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紧扣课文内容设计仿写练习,为学生学习表现美提供契机。如在学习了大榕树的美与大的特点之后,可及时让学生观察描写校园中的一株芙蓉或梧桐,着重练习静态描写的方法;在分析天堂的鸟之后,可让学生仿照课文写课间操声,体会动态描写的好处。实践证明,这种结合课文审美教学而进行的练习,十分有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表现能力。又如教学《江雪》,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插图,通过想象,扩写《江雪》,让学生用自己的笔进行创造性描绘。有位学生这样写道:“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大地披上银装。在风雪中,鸟儿都不敢再飞了,它们躲在家里过起冬来,每条小径上,都找不到人的踪影。江面上只有一只孤零零的小船漂浮着,上面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渔翁,只见他身披蓑衣,头戴斗笠,饱经风霜的脸上满是皱纹。他抖簌簌地拿着钓竿,在船上钓鱼……”。从这段扩写中,可以看出学生被《江雪》这首诗的意境所感染,使情感的调节功能、动力功能都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同时,也使我们深深感受到:只有紧紧抓住培养小学生创造美这个大课题,审美教育才能有始有终,有声有色,才能升华美的情感,培养美的想象,激发美的发现,培养小学生热爱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总之,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都是古今中外优秀名篇,这些教材不仅体现了美,讴歌了美,而且自身也是美的结晶,教师要发挥教材的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关键在引起师生间的情感共鸣。没有美的情感,教学必然是干巴巴的知识灌输;没有美的教育,教学必然是冰冷冷的抽象说教。所以,语文教师要在授课时,通过绘声绘色地讲读,引导学生进入意境,诱发学生的想象,启迪学生思维,像春风吹动池水一样掀起联想的层层涟漪,乃至产生模仿创造的冲动,从语言入手,催动学生的情感破闸而出,把握文章的蕴意,升华其美感,促使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在“美”的教学中均得到发展。
阮慈乐,教师,现居福建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