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教育家这样说:“哪里有注意,哪里才会有思考和记忆。注意是认识和智力活动的门户。”注意分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类。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作任何意志努力就能实现的注意。它能吸引学生积极投入课堂教学活动,在刺激物的强度、对比、运动变化、新异性的作用下,学生集中注意力投入学习活动,从而达到“无心插柳柳成荫”。本文就语文课堂教学中无意注意规律的运用谈些个人体会。
一.用精彩的导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上课伊始,教师运用多媒体或用精彩的导语,创造出一种与教学内容一致并能引诱学生进入情境的氛围,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投身于预定的教学,正是运用了无意注意规律。设计的导语要富有启发性,可以单枪直入,也可以设问质疑,因时、因地、因文、因人而异。成功的课堂导语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能让他们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善于因材施教,因文定法,在“活”字上做文章。要使学生在课上“活”起来,投入他们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倾听、捕捉、发现学生疑难、兴趣、感动的地方,并把它们作为新的课堂教学资源,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利用实物演示有着惊人的教学效果,但语文课不同于理化生等自然学科。我们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教材插图、挂图和自己的简笔画,让栩栩如生的图形吸引学生,激起他们智慧的火花。在教学《小石潭记》时,我和学生一起根据课文在黑板上构作简笔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书画艺术的兴趣,还指正了教材上旧插图的错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教师的教学机智是非常重要的。适时地表扬、提问、抢答以及精彩的讲解、必要的讨论,能集中注意力,开启学生的心智,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就充满活力和精彩。
三.用灵活的教学用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用语是由教学思想和方法跟教师的素质修养相连的。钱梦龙老师在讲《故乡》时的一段教学用语是这样的:
钱老师:同学们在回答预习问题的时候,尽可能不要看书。如果实在忘了,怎么办呢?(当有学生小声地说“偷看一下”时)
钱老师:偷看一下?说得好啊!(学生大笑)别笑,偷看也是一种能力呀!(学生大笑)
于是,学生很快地在书上一眼扫过,马上找到了自己所要找的那个词、那个句子。
真是“随机应变信如神”!钱老师看似很平常的几句话,却警策有力显示出了他的教学机智。他张弛有度、语言诙谐、双边活动默契,整个过程像演奏乐章一样和谐地发展,学生在无意注意中感受了老师如沐春风般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注意学习名家,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认真搜集相关的故事、佳句、成语、典故、诗词等,精心构思设计课堂用语,讲解力求生动、形象、深刻。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我运用启发式适时点拨发问,让学生积极参与互动,由于心灵相通配合默契,教学效果越来越令人满意。
四.用各种非语言符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语文课程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教学信息仅靠语言传递还是远远不够的。有研究表明,人类在交际过程中言语传递的信息只占交往信息总量的35%,非语言符号的信息传达量则高达65%。因此,教师要善于用体态、动作、实物(含多媒体)等来引起学生的注意。
例如记忆词义,靠死记硬背,学生往往会生厌恶情绪。如果让学生在所见、所闻、所感下豁然开朗,学起来既轻松又记得牢。如解释“向隅而泣”,教师作关门、面对墙角抹眼泪状,学生就能明白“隅”的含义。
《中学生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引起无意注意的重要原因”。但学好功课仅有无意注意是不够的,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利用其积极因素为教学服务,防止无意注意造成的分心而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任务,加强意志努力的培养,认清集中注意力在学习中的作用,纠正完全从兴趣出发来听课的缺点,培养集中注意准确迅速地投入学习的好习惯和自我监督能力,学会抗拒干扰,增强坚持到底的自觉性。当然,两种注意有节奏地交替使用,可使学生有张有弛,既能始终把注意指向学习活动,又不过分紧张与疲劳,从而顺利地、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丁海燕,教师,现居江苏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