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4期 ID: 139709

[ 张广银 文选 ]   

从《病梅馆记》看文言文教学

◇ 张广银

   《病梅馆记》是一篇短文,从文章的结构看,行文简单,第一段剖析产生病梅的根由,第二段表明自己疗梅的行动和决心,第三段抒写自己辟馆疗梅的苦心;从文章内涵来看,托物言志,以梅议政,对封建统治的腐朽、黑暗以及庸俗现象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对追求个性解放和要求变革的进步思想作了真切的反映,是一篇语含“酸辣”的十分精彩的小品文。对于高中生来说,熟悉文本的难度不大,关键是怎样上出一点高度来。于是,我对它作了一点处理,分为两个部分,前面大半部分,熟悉文本;后面小半部分,超越文本,上出高度来。
   在熟悉文本的环节中,我先行导入文本,用“说起梅花,同学们会联想到哪些写梅的诗句?”和“这些诗中的梅花意象有什么特点?”次序推进,同学们都能对第一个问题说出“(1)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香扑鼻来;(2)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3)宝剑锋从磨砺来,梅花香自苦寒来;(4)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5)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等这样的诗句,展示了学生们以前学习过程中的良好的诗文基础,也能够有效地归纳出“梅花有耐寒、坚毅、孤高、气节等品质”。
   在对梅花的一个简单平实的回顾之后,我们即行进入对《病梅馆记》的学习,引导学生来学习《病梅馆记》中“梅”在作者笔下展示出的不是“傲骨”“丰姿”,而是令人心酸的“病梅”,顺便介绍了作者:龚自珍,字瑟人,号定庵,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之一。他对严酷的封建思想统治表示强烈的不满,要求“更法”、“改图”,废科举,重人才,但他的思想一直为保守势力所不容,所以在京城辗转数十年后还是被迫弃官还乡。他的诗词散文大多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要求改革的强烈愿望。这一个环节目的在于消除学生的作者之隔、背景之隔,更好地理解本篇文章。
   在熟悉文本环节的第二部分中,我们引导学生一起来研习文本,主要做了这样三步:
   第一步,找两位同学来分别读一下文章,明确要求努力达到以下三重境界:准确度,读准字音,断对文章的句子;流畅度,展示出我们课前良好的预习效果;情感度,力求能够体会作者充溢其间的愤懑和急迫之情。通过朗读来看,两位同学的断句还可以,就是几个字音不够准确:欹qī(倾斜)、斫zhuó(用刀斧砍)、遏è(阻碍)、诟gòu(辱骂)、贮zhù(贮藏)、鬻yù(卖)。至于流畅度和情感度还需要多加训练。
   第二步,通过小组协作,让三个小组的代表来翻译下面三个句子:(1)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qī)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2)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yù)梅者,斫(zhuó)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3)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这三句话在文言知识上体现本文的重点:第一句重在“或”、“直”与“正”、“固”;第二句重在“有……者”的句式翻译,“斫、养、删、夭、锄、遏”六个动词的翻译;第三句重在“安得”的翻译。整体而言,学生的翻译还不错,比较准确,体现了文言文翻译的“达”的要求,但语体风格和龚自珍的文章境界就有很大的距离了。
   针对上面的翻译,我们及时分组研讨上面三个句子的内容,抛出下面三个问题:(1)第一句中引用的话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说“固”也?(2)第二句的这些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3)第三句话寄托了作者什么理想?这样,努力让我们的课堂在一个有序思维的河床上流淌。
   学生的回答大多中规中矩,只是好多同学未能揭示出“固”中的以“曲、欹、疏为美,直、正、密为丑”的陈腐的审美情趣和赏梅观点的由来已久和思想范围之广的意思来,以及“固”这个字在文章中的作用。对于这一点,教师适当点拨一下就可以了,因为这些将是我们后面解决的重点。
   本堂课的第二部分,就是超越文本,为此,我先设计了两个问题:
   1、以“曲、欹、疏”为美是否就是陈腐的审美情趣?“疏影横斜水清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疏技横玉瘦,小萼点珠光”为何能成为千古绝唱?
   2、作者的“疗”梅的方法是“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纵之顺之”,就是要破除封建统治对人才的束缚,让人才获得自由发展,个性得到解放。“毁其盆”,“解其棕缚”,就是要摧毁封建统治禁锢人才的精神枷锁。“必复之全之”,就是一定要让人才发挥聪明才智,各种人才都能人尽其才。这种“疗”梅的方法是否矫枉过正了呢?“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纵之顺之”是否会出现繁荣的芜杂呢?是否会出现“苗荒苗”、“草荒苗”的现象呢?
   这两个问题朝同学们当中一抛,立刻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曲、欹、疏”确实是中国传统的审“梅”标准,而且从它的形活画出它的“意志坚强、君子之风、节操凝重”的精神风骨,只不过不能过分,过分了就会出现“病态”了;《病梅馆记》通过“疗梅”的描写,确实反映了作者对于残酷统治的愤慨和要求改革的迫切,以及对个性解放的强烈渴望,但从手法上来说,似乎不是最佳的“疗”梅的方法,“自发、自然”固然是好,但还需要后天的适当剪修。还原到人才的培养上,如果也如作者所言,那么在人才的成长路途上,我们这个社会还需要什么学制健全、门类完整、纪律严明的学校来传承我们的知识、引领我们的学生呢?
   于是,我及时地抛出了第三个问题:我们有没有更好的较为妥当的“疗”梅的方法呢?如果想不出来,可以将“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中的“斫、养、删、夭、锄、遏”六个动词换一下呢?
   这个问题很有挑战性,第一需要学生有很好的文化审美素养,第二需要学生有很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第三需要学生有很好的语言推敲能力。在研习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只能说出一两个,有的小组在这些动词的表述上缺少逻辑依据,而有个别小组如“纵其正,遏其旁条,间其密,育其稚枝,顺其直,养其生气”也许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语言本来就是一个选择提纯的过程。
   为此,我们及时地抛出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疑难,不求最终统一的解答,只求一个事实的点燃——新课程也许就是这样的方向。
   课后反思:
   最近,许多报刊对我们基础教育中的文言文的教学提出了许多反思,主要集中在这两个现象上:公开课上没有专门解决字词理解和积累的训练版块,做虚做空;日常课堂中教师却沉溺于字词句式的理解和积累,学生不胜其烦,成为学生语文学习中“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中的第一怕。而阅读文言文的前提就在于对文言文字词句式的理解和积累,同时高考的设题内容也决定着文言文的字词句式教学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坎。那么,文言文教学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呢?
   我认为文言文教学“死要死得过去,活要活得过来”。话糙理不糙,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要“死过去”,人文素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活过来”,让学生的思维立在云端,头脑中形成思想的风暴。当然“死过去”是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落实要到位,“基础搭建平台,规范提升档次,细节决定高度”,而不是指课堂教学的方法单一呆板,知识的千篇一律,那样会真的让我们的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死”过去的关键在于每堂课的一个好的课堂设计和整个文言文教学过程的手法的丰富性。如我在教《伶官传序》一文时,我采用了三“述”文本的方式来落实文章的字词句式的理解和积累:概述文本,理顺文章关系;复述文本,理清文章脉络;直译文句,落实重点词句。超越文本时,我抓住“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中的“天命”说来辩甄,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中的“常”和“多”来从历史事件中寻找正向例子和反向例子,进行头脑风暴,进而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总之,文言文教学首先要先“言”,然后才“文”,不能有“言”无“文”,也不能有“文”无“言”,两者不能偏废。“言”“文”之道在于我们语文老师要有一个精心的设计预案作为我们课堂学习中师生知识能力的行进路线图。“言”上面要变着花式,让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文”上面要有高度,引领学生,让学生有强烈的追思兴趣。如此,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一定会走出一条更好更稳妥的路来。
  
   张广银,教师,现居江苏宝应。

从《病梅馆记》看文言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