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以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进而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为此,我们着手“情境作文教学”的研究,即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创设与作文训练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已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触发学生探究、表达、实践的欲望,进而帮助学生兴趣盎然地,高质量地完成作文训练任务,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一.创设自然、愉悦的情境,指导学生选材、作文。
学生厌恶、畏惧作文的原因很多,主要有:教师命题内容往往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教师让写的,学生没什么可写;命题不能引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想写的却又受到题目限制而不能写;命题形式滞板、缺少灵活和新意;不能很好地激发起学生的表达欲望;作文指导过细而却过于注重表达形式;作文要求提得过多、过高。针对这些具体原因,我们大胆革新,变教师命题为创设形真、情切且灵活多样的情境,让学生在自然、愉悦的情境中观察、想象、作文,同时削减、淡化作文指导,还给学生自由、自主表达的权利,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用我笔写我口,以我口表我心”,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情境作文教学实践中创设情境的模式主要有:
1、以生活中的人、事(特别是偶发事件)、景(尤其是瞬间即逝的自然现象)、物为情境,指导学生观察、作文。其基本模式是:捕捉情境 →观察感受→思考生发→即兴作文。如:沙尘暴骤来,昏天黑地,于是教师便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观察、感受沙尘暴来时的特殊景观;然后组织大家展开讨论,归纳危害,分析成因,探讨遏制措施,向社会发出倡议等。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现场作文。在这真实的情境中,学生由观察、感受、想象,到表达、评改,情绪高涨,一气呵成。他们既得到了练笔的机会,又在练笔过程中提高了认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2、以班级、学校、家庭、社会“热点”内容为情境,激发学生争论、作文。其模式是:捕捉“热点”→思考联想→交流感受→动笔作文。如这几年,我县狠抓“环境立县、引进强县、科教兴县、依法治县”,整个沙雅县、尤其是城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男女老少,街谈巷议、人所共识。于是,教师就组织学生以“我们身边的环境变化”为主题,收集资料,谈变化、思原因、想未来;然后启发学生自拟题目,自主作文、畅所欲言。在这种顺畅、热烈的情境中,学生既轻松、出色地完成了习作任务,观察生活、合理想象的能力同时得到了锻炼。
3、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作文。其基本模式是:提供书面材料→阅读思考想象→小组交流讨论→现场动笔作文。如:提供记叙事件情节(或描写人物感情状态)的材料,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想象,而后写出人物的心理(或引出这种感情状态的事实和人物行为);提供生动有趣的故事(如寓言、童话等),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思考,揣摩、归纳写作方法,而后展开想象,大胆仿编寓言或童话故事;提供名篇佳作,引导学生阅读、摘记、思考鉴赏,而后写出读后感受。在这种情境中,学会由读到仿、由读到感、由读到创,在深入阅读的过程中,积累了语言,学到了作文方法,发展了思维,提高了思想认识,增加了间接的生活积累,促进了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
4、创设操作情境,组织学生实践、作文。其基本模式是:做做→ 想想→说说→写写。如:提供简单几何图形,启发学生任意拼一拼,然后根据拼得事物做想象作文;鼓励学生利用自己手中报刊上面的图画,剪一剪、贴一贴或画一画,然后展开想象创编故事;指导学生做一做或试一试(小制作、小实验等),然后练写小制作、小实验报告。在这种情境中,学生边做边想,做后再写,通过“做”与“写”结合,以做促想、促写,学生很容易就写出了想象丰富、文从字顺的文章。
5、创设应用情境。鼓励学生响应、作文。其基本模式是:创设应用→鼓动应用→教给应用→鼓励应用。如:教师抓住学校欲选拔校级学生干部、班级学生干部即将换届竞选的机会,教学生写海报;将学校欲招聘校级学生干部的海报、班级小干部即将换届选举的班训张贴出来,鼓动学生积极应聘、写自荐书;举办就职演讲活动前,训练学生写好演讲稿。这样,让学生为“应用”而作文,在“应用”中作文,以“应用”促作文,于是,学生便在激动亢奋、无刻意强调“作文”概念的欢快气氛中,顺利且高质量地完成了习作任务,同时在应用中培养、彰显了学生的个性。
6、创设活动情境,激励学生参与、进行系列作文训练。其基本模式是:激情引趣→开展活动→体验感受→书面表达。如:组织游览或考察活动前,提出注意事项,号召大家写保证书;实地游览或考察回来后,要大家及时记下游览的过程、感受或写出考察报告。组织参观活动时,要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写参观公约;实地参观回来后,倡议大家为参观单位写宣传广告(或产品说明书等)。组织访问活动时,提出访问主题,布置各小组制定访问计划;按计划访问回来后,写表扬稿或人物专访等。人要实现由自由人向社会人的发展,就必须将所学真正理解并能学以致用,尤其是能创造性地运用,而组织灵活多样的活动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在上面这种情境模式中,教师通过开展新颖多样的活动,及时创设用的时机,拓展用的领域,改变用的形式,以“活动”促“应用”,以“用”促“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兴趣,调动了学生潜心措辞的积极性,提高了用的质量,发展了用的技巧,完成了从“学用”到“会用”、“活用”的过渡,同时大大提高了活动的质量。
二.创设和谐、民主、开放的情境,指导学生评价、修改。
引导评价、鉴赏习作,这是指导学生自改习作的前提。评价学生作文时,我们既注重体现层次性原则(针对学生具体情况,在其“最近发展区”实施点拨和引导),鼓励性原则(树立“学生只要写了,就能找到鼓励点”的思想),主题性原则(让学生参与评价并且作为主评价,教师只能作引导评价;使教师的导评成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点拨”、“点石成金”、“水到渠成”的启发,而不是作为权威的“先行”或”终结性”评价),合作性原则(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在以学生自评为主、教师助评为辅的过程中完成评价)。我们把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当成他们在组织、运用语言的同时,借助群体智慧,来启迪个性积极反思、判定、纠正、逐步完善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作文评价,这是提高学生鉴赏水平的重要途径;学生评价、鉴赏水平提高了,反过来又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作文及修改质量的提高,促进了学生语文水平的总体发展。
修改习作,是学生作文的继续和深化,是其认识不断深入、思维不断精细、表达不断完善的过程。修改习作是一种能力,不会改文章就等于不会写文章,因为“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习作又是学生自己的一种权利,是培养学生对作文认真负责品行的一种表现,在研究过程中,在淡化写前指导的同时,我们加大了指导学生修改习作的力度,让学生在认真修改过程中领悟作文方法、了解作文真谛、弘扬个性品格。
“评”、“改”与“写”是写作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几个阶段。实践中,我们将培养学生养成“写中有改,改中有写,写、评、改紧密结合”的习惯作为最高教学追求。教学实践中,我们做了如下尝试:
1、以“下水文”为情境,引导学生评价、修改。其基本模式是:阅读下水→师生同评→自评自改→小组互评→作者自读。为更好地发挥“下水文”的作用,我们要求“下水文”一律用教师口吻来写,而且一定要写实事、表真情,“我手写我口、我口表我心”,为学生选材“表情达意”树立学习榜样。为引起学生注意,落实习作要求,我们常在“下水文”中有意设置一些“问题”,以此强化某些习作要领。为充分发挥“下水文”的作用,我们鼓励学生不必碍于情面,大胆评头论足,勇敢提出修改意见。
2、以典型习作为情境,引导学生评价、修改。其基本模式是:阅读例文→参照例文→互评互批→独自阅读。认为尊重学生的人格,使其自尊心、上进心不被伤害,选择、确定例文时,我们事先注意征求学生意见,取得本人同意。为尊重学生的隐私,我们还要替小作者保密。
在引导大家评改某个同学的习作时,教师注意启发大家站在作者角度,去体验、感受;用抱着欣赏、学习的态度去阅读、评价,哪怕是其中的一句话、一个词;用研究、协商的态度,去评论、修改习作中的问题;注意征求习作者的意见、表达初衷。
在指导学生进行评、改训练时,我们注意将内容的评改、结构的评改、语言文字的评改,三者兼顾、突出重点。其中:内容以有趣、表达真实感受为基本标准;结构以清晰、连贯、完整为基本标准;语言文字以准确(避免误解,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做到简练些)、通顺(语句中词语搭配恰当,避免句子中成分残缺或赘余)、得体(语言、口气与描述的对象和场合吻合)为基本标准。
通过实施情境作文教学研究,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形真情切的情境中学作文,进行作文全程训练,学生对待作文的态度发生了比较明显的转变,习作的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朱志祥,胥传璕,教师,现居新疆沙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