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注意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那么,又怎样实现“跨领域”,怎样“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呢?我认为语文教学首先要关注课堂的拓展与延伸,其次要关注课外的拓展与迁移。在本文中,我将试图以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古典诗歌单元《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为例,探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拓展的方法。
一.找准时机拓展延伸课文相关背景和知识
关于这一点,教师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找准知识的黄金结合点,既立足于教材,又能跳出教材,适当引进课外知识,作为课内知识的一个有益补充。
例如在进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时,如果适时地让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了解苏轼遭遇的“乌台诗案”,了解此次历时五个月的死里逃生对苏轼生平思想的影响,了解苏轼此时已经接近“知天命”的年龄,了解苏轼在黄州的生活状况——“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学生就能够更深刻的理解本词流露出来的作者的情绪和思想,也能够理解作者在入世与出世,失意与旷达之间的情绪徘徊。
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再插入赤壁之战时周瑜的相关情况,此时的周瑜年轻有为,文采风流,江山美人兼得,春风得意,且有儒将风度,指挥若定,胆略非凡,气概豪迈,与当时命途多舛、早生华发、“无路请缨”、功未成名未就的苏轼相比,真有若天上人间。体会到了这种对比,学生才可能更深刻地理解苏轼在这首词里倾注的情感,才可能了解到苏轼在这首词中联想三国赤壁之战及其英雄人物周瑜的辉煌战绩,通过对祖国壮烈河山和历史上英雄人物的热情歌咏,以及自己报国无门,华发早生的主客观矛盾的揭示,抒发他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对历史英雄人物的倾慕,以及他抗敌御侮,誓灭强虏的壮志豪情。
二.找准时机拓展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
学习一篇作品时适时地向该作家的其他作品拓展和延伸,能够有助于了解作家相对固定的风格,同时也能更深刻的理解作家的思想经历,更深刻理解作家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中,可以引入苏轼同一时期的两篇文章《赤壁赋》、《后赤壁赋》,以及诗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等作品进行比较阅读,从而了解苏轼的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相交织的复杂的变化经历,对苏轼的思想、艺术风格有比较系统的了解,也能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联系作品《赤壁赋》里“曹操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再结合本词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就可以理解苏轼把自己和周瑜同时放入江山历史中进行观照,当年潇洒从容、声名盖世的周瑜现今不是也被大浪淘尽了吗?就可以理解苏轼的超然物外,“一尊还酹江月”的达观了。
三.找准时机拓展同一风格作家的作品或同一题材的作品
以所学篇章为基点,向相同风格的作家作品拓展迁移,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系统形成某种风格作品的认识,从而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中,适时地引入辛弃疾的作品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以让学生更明确的感受到“苏辛”豪放词的特色;也可以引入苏辙的如《黄州快哉亭记》等作品,让学生深刻理解苏轼的旷达思想。
《念奴娇·赤壁怀古》属于怀古词,在教学中,也可以适时地往其他登临怀古诗词拓展迁移。教学时可适时地结合刘禹锡的《石头城》、杜牧的《赤壁》等作品分析,让学生了解这类作品常常是作者处于某种背景之下,瞻仰或凭吊历史古迹,回顾古人业绩,引发共鸣,抒发对古人业绩的慨叹以及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叹之情,感情基调一般较为苍劲悲凉。
四.找准时机拓展风格迥异作家的作品
以所学篇章为基点,向不同风格甚至风格迥异的作家作品拓展迁移,可以帮助学生更直接的感受不同风格之间的差异,从而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谨记课堂拓展要以“有效”为第一追求,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出发,根据文本教学的需要,认真分析教材,紧扣教学目标,精心筛选拓展内容,挑选拓展形式,控制拓展容量,把握拓展时机,把拓展和文本教学融合为一体。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拓展才能为我们洞开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何莉,教师,现居广东深圳。